【活力中国调研行】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江苏制造解锁出海新玩法

我苏客户端 2025-09-17 15:14

近日,记者跟随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苏主题采访团,走进苏州、无锡等地,探访江苏外贸外资活力。应对国际经贸环境变化,江苏外贸正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突破:企业不再满足于短期订单,而是通过海外建厂、设立研发中心、品牌本土化等方式,深度融入全球市场。

在江苏太仓港海通汽车码头,记者看到,“玉衡先锋”号中远海运汽车滚装船停靠岸边,一批批比亚迪海狮系列新能源车排成长龙,正连续不断地驶入船舱。

滚装船,通俗来说,就像一座“海上移动停车场”,类似于城市中的立体停车库,十多层甲板上,每层最多可停放500至800辆汽车,吞吐量十分可观。这一场景的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出海模式的升级蜕变。从以往的单纯产品出口到自主建设滚装船队,中国企业正掌握出海主动权。海通(太仓)汽车码头有限公司的单船主管孟佳旻说,如今比亚迪、中远、长城、上汽等企业都纷纷开始自建船队:“滚装船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运输商品车的形式。随着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现在世界范围内运行的航线里面,有90%以上的滚装船是在我们中国制造的。商品车也是中国制造的,其实我们也是很自豪的。”

主动布局物流通道和海外产能,正成为不少江苏企业出海的战略选择。无锡锡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深耕汽车涡轮增压器零部件领域20余年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近50%出口海外,是大众、奥迪等国际品牌的重要供应商。为应对国际形势变化,锡南科技选择加快全球化步伐——今年3月,在泰国罗勇府泰中工业园新设立一家子公司,该项目总投资6800万美金,计划建造约35000平方米标准厂房。

公司副总经理张明哲介绍:“目前看到的进度是,今年年底可以基本上建成。未来,也不限于在泰国,可能会有第二工厂、第三工厂的长期规划。实际上在国外建厂也是一步一步摸索出来,我们希望能眼光放远,跨出这一步。”

(无锡锡山区电动车产业园)

江苏企业出海的故事,不再只是远渡重洋卖产品,调研中,记者还深刻地体会到,这是一场关于“深度扎根”的系统实践。2024年,中国电动摩托车和自行车出口值首次突破400亿元,产能全球占比超过80%。来自中国的“小电驴”为何能在海外圈粉无数?记者在雅迪科技集团采访发现,从“推产品”到“懂市场”,企业正通过本地化研发、属地化生产、品牌化运营的“组合拳”,“俘获”全球消费者的心。雅迪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王家中说:“我们过去出口,是雅迪有什么卖什么,现在我们要建立自己的品牌,所以在各个地方建立研发中心,开发出适合当地的产品。其次,我们在做基地的布局,当地生产、当地销售。最后是门店的建设,线下布局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目前,雅迪的各类产品已出口全球100多个国家,同时在全球设立智能产研基地,覆盖越南、印尼、泰国及墨西哥等关键市场。“入乡随俗”的定制化生产,更是为企业的全球化进程按下加速键。王家中说:“比如身高方面,欧洲人的身高普遍在1.7米以上,那我们的电动车坐姿,在人机工程上就要做非常大的调整。再比如,中国的路况相对来讲非常好,海外的产品,你的轮径要适合海外的路况,这也是我们要做研发的。还有包括里程方面的需求,比如说在印尼,外卖车的需求量比较大,一辆车每天要跑100公里到150公里左右,所以我们在动力里程上也做了一些调整。”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一字之差,折射出中国制造出海模式的深刻变革。真正融入全球市场,需要的不仅是产能和产品,更是对文化的理解、对需求的共情、对行业的洞察。在这场大浪淘沙的出海进程中,这些勇于求变的企业,有望跨越贸易与文化的壁垒,真正成就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品牌。

记者 |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李秋雨 刘正则

编辑 |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汪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