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节气里的江苏 | 立秋已至,紫薇未眠,温柔未完待续
2025年8月7日,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三个节气——立秋。
每逢立秋之日,意味着夏天已经悄然离去,秋天的气息即将到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立秋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农民望天盼地的重要节气,更是中国民间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立秋欲试鸣虫候,砚北先听蝈蝈声。”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是收获的起点。枫叶微红,柳叶飞黄,热夏隐退,秋约而归。

一候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这标志着暑热开始逐渐消退,人们感受到与夏日不同的凉爽之风。
二候白露生。大雨之后,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这些白露或白雾,是由于空气中的水汽在温度下降的温差下形成的。
三候寒蝉鸣。寒蝉,又叫秋蝉,它们有一种特殊能力,能感受到阴气的来临,因而发出鸣叫。蔡邑《月令章句》说:“寒蝉应阴而鸣,鸣则天凉,故谓之寒蝉。”寒蝉之于秋天,就犹如布谷鸟之于夏天,都是一种信号。寒蝉鸣叫,说明天气开始变冷。

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立秋时,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在古代,民间在立秋收成之后,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则尝试新收成的米谷,以庆祝辛勤换来的收获。此外民间还有在“立秋”这天“贴秋膘”、“咬秋”、“啃秋”等习俗。
啃秋瓜
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古时候,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为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比如吃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适当的进补是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的最佳时机,不过对现代人而言,“贴秋膘”一定要结合自身营养状况,循序渐进,吃得健康最重要。
晒秋
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地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秋收互助
秋忙开始,农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习俗,三五成群去田间,抢收已经成熟的玉米。一料玉米要搬四次:头茬、二茬、三茬、捞空茬。妇女、老人、十来岁的小孩,他们手提竹笼,一排接一排,一株接一株,挨着个儿去搬。看谁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给谁家搬,既不违农时,又能颗粒归仓。
秋社
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在层层热浪中,终于听到立秋的消息,心里似乎也瞬间多了份凉意,但立秋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天气会立即变得凉爽,实际上立秋后仍可能会相当炎热,暑热的余威依然存在。
而正是这夏秋交替的时节,紫薇花以“百日红”的执着,将盛夏未褪的明艳稳稳衔接到初秋。它像是特意为这过渡的时光而来,在暑气未消的天地间绽放得热烈而持久。正如《广群芳谱》中刘灏所记:“一枝数颖,一颖数花,每微风至,夭娇颤动,舞燕惊鸿,未足为喻。” 风过处,那轻盈摇曳的花影,恰似给这燥热未歇的初秋,添了几分温柔的承接与诗意的过渡。
南京·老门东
超长待机的三伏天里,当草儿树木们都被晒低了头,老门东的紫薇花却依旧灿若云霞。
一树粉紫的花朵,不仅点缀了古朴的青砖灰瓦,更在时光的流转中添上了一抹温柔的色彩。艳阳之下,花朵随风摇曳,绽放着属于自己的那份柔美和坚持。老街旧巷,青砖灰瓦,繁花似锦迎客来,开得热烈而奔放,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艳丽而耀眼。
无锡·北郭庄村
江阴利港街道北郭庄村紫薇园,百亩紫薇花齐齐绽放,花期正盛、姹紫嫣红,白如美玉、红如朱砂,在秋日的阳光里,美得让人心醉。北郭庄村的紫薇园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观赏性紫薇花园,种植百年以上紫薇古桩有2万多棵,树龄最长的达1200年。从7月上旬开始,这里不同品种的紫薇接连盛开,成为人们周末、节假日赏花的好去处。
苏州·网师园
网师园这座古典园林,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而紫薇花的盛开则为这幅画卷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江南的温婉与浪漫,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诗意的年代。
网师园的紫薇花有紫白两色,紫薇浓烈,植于殿春簃,与周围山石奇峰、粉墙黛瓦融为一体;银薇素雅,则植于引静桥旁,既是对“静”字的呼应,也与这座长2.4米、宽1米的“苏州最小石拱桥”相得益彰。
泰州·南山寺
春有海棠,冬有蜡梅,南山寺的夏天,自然少不了紫薇。黄墙作背景,眼前的花似乎也多了份沉静与厚重,紫薇有四种,除紫色外还有“白薇”、“红薇”、“翠薇”,紫薇树姿优美,花开时一团团、一簇簇很是可爱,夏日清晨,紫薇初醒,花和寺庙庭院一样静悄悄,等待与接纳所有,或许它所要表达的就是那一份缄默的温情,任时间流淌,万物变迁始终不变。
宿迁·三台山百年古桩紫薇园
这里是紫薇的海洋,紫薇树平均年龄达200年,最高紫薇树年龄达1000年。三台山浪漫的“紫薇仙子”展露枝头如梦似幻,走在百年古桩紫薇园的路上,古桩紫薇花开正盛,形成一道不容忽视的风景。
树梢枝头被成串的花朵缀满,远远望去好像一团团紫红色的棉花糖,又好像成群结队的蝴蝶在树梢上飞舞,让人大饱眼福。紫薇园规模大、文化浓、景色佳,景区充分挖掘紫薇花“富贵、爱情、长寿”的文化内涵,将紫薇园划分为爱情园、星宿园、诗词园三个区域,每个区域内特别栽植一棵具有代表性的10米高紫薇古树,象征着美好愿望的汇聚。
夏日的终章里,紫薇以不言而喻的温柔,抚平燥热与彷徨,让时光在明艳中静缓流淌。
暑气未歇,蓦然间,秋已至。菱歌泛夜,羌管弄晴。夏在花瓣上写了封长信,邮差是路过的风,而收件人姓名处——始终写着:未完待续……
愿你我,在季节更迭的缝隙里,始终温柔而炽烈地,盛开。
编辑/张闻芝 海报/陈奇
(部分内容综合自南京发布、无锡市文广旅游局、泰州发布、宿迁文旅、好玩苏州、百度百科 部分图片/视觉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