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力量】四十八:向世界发出中国抗战声音!
【编者按】
一寸山河一寸血,浴血奋战十四载!
铮铮铁骨战强敌,血肉之躯筑长城!
这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
这是人民的战争!
这是属于人民的胜利!
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江苏新闻广播携手全国新闻广播联合推出特别报道《人民的力量》。7月7日起,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inJiangsu我苏、大蓝鲸客户端,以及江苏新闻广播、全国新闻广播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出。80位讲述人带您穿越历史长河,讲述抗日战争中的人民力量。
抗日战争期间,许多国际友人千里迢迢甚至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支援中国抗战。新闻工作者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一大批外国记者深入中国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抗日前线,向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讲述人、连云港市赣榆区抗日山烈士陵园讲解员时通慧
我是连云港市赣榆区抗日山烈士陵园讲解员时通慧。在烈士陵园第四坡段,有一座特殊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高约5米,正面镌刻着“国际友人希伯同志纪念碑”,碑阴刻有题词:“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希伯同志永垂不朽!”
纪念国际友人汉斯•希伯的锥形石碑(右)(来源:连云港市赣榆区抗日山烈士陵园)
希伯同志是谁?他的全名叫汉斯·希伯,是德国共产党员、太平洋国际学会记者,也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为数不多牺牲在中国战场的外国记者。
希伯头像(来源:连云港市赣榆区抗日山烈士陵园)
1938年,希伯来到延安,先后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叶挺、项英、刘少奇等当时叱咤风云的革命人物,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策略。
1939年,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指挥陈毅(左二)、副指挥粟裕(右二)和德国记者汉斯·希伯(左一)、加拿大护士琼·尤恩(中)及史沫特莱(右一)在皖南泾县云岭合影(来源:沂蒙革命纪念馆)
1939年,他又来到位于皖南泾县的新四军军部采访了周恩来、叶挺、陈毅等领导人。1941年5月,当希伯得知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重建时,便和夫人秋迪化装成医生和护士,从上海乘船来到新四军苏北抗日根据地。在这里,希伯完成了8万字的书稿《中国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
1941年9月12日,在沿途八路军、新四军和老百姓的掩护下,希伯又来到山东抗日根据地。穿上当地百姓的布鞋,换上八路军军装,被根据地军民亲切地称为“洋八路”。连云港赣榆县史志办党史科原主任葛华介绍,在此期间,希伯跟着八路军115师作战部队进行战地采访,写了大量反映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文章。每到夜晚,住在他周围的人,常常听到打字机发出连续不断的敲击声,一直持续到天明。在纷飞的战火中,希伯写出了《在日寇占领区的旅行》《八路军在山东》等通讯稿,打破日军新闻封锁,向世界传递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实况。
1941年11月初,日军集合优势兵力,对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持续时间近两个月的“铁壁合围‘大扫荡’”,矛头直指八路军第115师师部、山东纵队指挥机关、山东分局等领导机关。这是抗战以来日军在山东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扫荡”。
11月5日,115师部队向东突围,在罗荣桓的指挥下,八路军一枪未放,无一伤亡,悄悄突破了日军三道封锁线,到达预定地点。赣榆区史志办主任陈博林告诉记者,汉斯·希伯通过这次战斗发现八路军是一个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八路军处变不惊、临危不乱、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这么大的作战行动,敌人毫无觉察!于是汉斯·希伯就写了《无声的战斗》这篇文章,这是一篇很著名的通讯报道。”
汉斯·希伯(右一)在采访中(来源:沂蒙革命纪念馆)
作为踏入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位西方记者,希伯以其卓越的政治敏感和生动的文笔,描述了八路军的抗日活动。他的一系列文章在外国报刊发表后,引起了外国读者对中国敌后抗日军民的极大关注。
1941年11月30日清晨,希伯所在的八路军连队在山东省沂南县大青山与进行“扫荡”的日军突然遭遇。为掩护机关转移,部队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希伯拒绝先行撤退,毅然拿起枪杆子,与战士们并肩作战。大青山突围战结束后,群众在打扫战场时发现了一位外国人的遗体,遗体上弹痕累累。后经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同志辨认,确认他就是汉斯·希伯。
华东烈士陵园希伯墓(来源:沂蒙革命纪念馆)
希伯牺牲时年仅44岁,山东军民以隆重的葬礼将希伯的遗体安葬在他牺牲的地方,并建起了一座白色圆锥形纪念碑。1963年10月,希伯的遗骨迁至山东临沂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为纪念他,抗日山烈士陵园专门为他设计了手榴弹和子弹头造型纪念碑。2014年9月1日,汉斯・希伯的名字被郑重列入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据统计,抗日战争时来华的外国新闻记者有50人以上。埃德加·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艾格尼斯·史沫特莱、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突破封锁,走进延安、走进红色根据地,走入抗日最前线,追寻中国共产党足迹,向世界介绍中国抗战的真实面貌,为中国抗战赢得了世界主流舆论的支持,使国际舆论的天平倾向正义的一方。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侯中军认为,这些外国记者的采访和报道有力地证明中国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记者 |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周洋
图片来源 | 连云港市赣榆区抗日山烈士陵园、沂蒙革命纪念馆
学术支持 | 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连云港市赣榆区抗日山烈士陵园
编辑 |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