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育︱2025数智赋能家庭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江苏常州召开
8月18日至19日,2025数智赋能家庭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江苏常州举行。海内外专家学者,江苏理工学院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常州市教育局、妇联有关方面领导同志,各辖市区教育系统及妇联系统骨干人员、常州市家庭教育研究院成员、中小学教师代表、学生家长等240余人齐聚一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数智赋能:构建高质量家庭教育新生态”主题,共同交流研讨进一步探索数字技术赋能家庭教育的边界与可能,为构建更加开放、均衡、可持续的家庭教育生态贡献智慧和力量。
江苏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崔景贵致辞,欢迎与会的专家学者和来宾,祝贺本次研讨会的顺利举办,充分肯定常州市家庭教育研究院成立以来扎实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他指出,数智技术不仅深刻影响着未来的家庭教育,也正在改变着家庭教育的未来;数智技术给家庭教育赋能,家庭教育更要给数智技术赋魂。家庭教育研究院要秉持“为每一个儿童未来负责”的价值追求,践行“研究家教、服务家庭、引领家长、涵养家风”的工作定位,努力做数智化家庭教育变革研究的引领者,做高质量家庭教育体系建设的推动者,做全球化家庭教育思想智慧的汇聚者,坚持守正创新、协同育人,始终笃行不怠、行稳致远,接续当好走在前、做示范的先行者、行动派和实干家,接续讲好写好数智化时代家庭教育的新故事、好故事。他提出,要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战略部署为引领,以促进儿童最优化发展为中心,以数智化技术应用为杠杆,以家庭教育新思维为关键,积极赋能推动新时代家庭教育深化改革、转型变革,自觉做有理想、负责任的新家庭教育行动主义者,重塑家庭教育新生态,重构“AI+”家庭教育新范式,聚力助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未来。
在专家主旨报告环节,俄罗斯西伯利亚联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奥列西娅·沃尔科娃(Olesya Volkova)作“心理咨询师vs人工智能:家庭教育问题心理援助需求者的调查研究结果”专题报告。她介绍团队调研结果发现,人工智能因即时反馈、信息分析全面、使用便利和成本低廉等优势,受到部分家庭教育求助者青睐,尤其在处理简单问题时展现实用价值。但在信任感、情感共鸣和深度陪伴上,心理咨询师更具优势,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专业面对面交流不可替代。报告指出,人工智能更适合作为提供简短建议和操作指引的工具,而在人际理解和复杂情绪调适中仍需依赖人类咨询师。沃尔科娃强调,心理专业工作者应在数智化背景下提升服务的温度与效能,以更好回应家庭教育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
江西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吴重涵围绕“数智时代缓解父母焦虑的逻辑与建议”作专题报告。他指出,当前父母教育焦虑广泛存在,既源于家庭与学校责任划分模糊,也体现在子女养育、校外培训、社会竞争及家庭角色冲突等层面,并与数字化生活紧密相连。从社会逻辑看,焦虑背后是教育资源内卷、家庭责任过度集中与社会精英模式的过度模仿。他强调,缓解焦虑的关键不在于消除,而在于正视和引导,将其转化为积极力量。父母应保持适度焦虑,重构童年生态,给予孩子自由成长空间,避免过度功利化教育。学校与社会亦应为家庭提供支持,营造儿童友好环境,推动健康的家校社协同格局。
马来西亚理科大学教授孔金莲(Kimberley Kong)在线上以“人工智能无法取代:早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人类要素”为题作了报告。她表示,人工智能虽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并提升效率,但在早期教育中无法替代情感联结、价值塑造和人格养成等核心环节。通过研究与实践案例,她阐释了幼儿成长对教师关怀、亲子互动和同伴交流的依赖,这些体验是情绪稳定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基础。她强调,应将人工智能视为辅助工具,用于减轻教师负担,使其有更多精力投入情感陪伴和人格引导。孔金莲提出,早期教育需坚持“人本核心、技术辅助”的原则,构建人文与技术相结合的教育生态,让AI在知识传授与数据分析中发挥作用,而教师和父母在爱与关系的维度上不可替代。
美国杰克逊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尹建军围绕“人工智能和数字智能时代的儿童保育和家庭教育”展开。他结合国际比较视角,分析了人工智能与数字智能背景下儿童保育和家庭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强调科技应用必须服务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应注重价值引领与情感陪伴,为全球化与智能化时代的家庭教育提供了思考与借鉴。
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创办人、第二届中国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教授杨咏梅作了题为“数智时代家庭教育如何‘智慧爱’”的报告。她认为,数智技术为家庭教育带来机遇,也伴随焦虑与隔阂风险。“智慧爱”应成为核心理念,即在借助数字工具提升教育科学性与精准性的同时,更重视情感联结与价值引领。她强调,家长需理性运用科技,守护人文温度,实现“以智促慧、以慧养爱”。同时,她呼吁社会协同努力,推动家庭教育在数智时代实现理性与温情的平衡,助力儿童全面发展和家庭幸福,为高质量家庭教育新生态提供启示与路径。
韩国顺天乡大学教授高映美(Youngmi Go)则聚焦“AI时代:如何把孩子培养成未来社会的核心人才”: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社会与教育,儿童教育需超越知识传授,着重培养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沟通与合作等核心素养。她强调,幼儿期是脑部发育关键阶段,其教育质量决定未来学习力与创新力。因而,应基于兴趣与经验开展探究式、合作式学习,在生活与自然情境中激发想象力与实践力。她提出,AI时代的核心人才不仅是掌握技术的人,更是具备跨界整合与持续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个体,并呼吁社会协同营造支持儿童潜能发展的教育生态。
俄罗斯联邦卫生部太平洋国立医科大学副教授鲁斯兰·卡德罗夫(Ruslan Kadyrov)以“基于人工智能的聊天机器人在父母(监护人)心理教育中的应用”作主旨报告。他指出,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聊天机器人在家庭教育与心理支持中的应用潜力日益凸显。研究表明,智能聊天机器人能够为父母提供便捷、即时和个性化的心理教育服务,在缓解家庭压力、优化教养方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卡德罗夫强调,AI聊天机器人既可作为信息传递和情绪疏导的辅助工具,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专业心理咨询资源不足的问题。然而,他提醒技术应用必须关注伦理与安全,防止过度依赖,确保其在家庭教育中发挥“赋能而非取代”的积极作用。该报告为人工智能与家庭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实践启示。
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孔博鉴博士作了题为“人工智能赋能家庭教育:机遇与挑战”的报告。他表示,人工智能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不断拓展,如智能陪伴、个性化学习推送与教育资源数字化共享等,极大提升了教育的效率与精准性,并在促进家校社协同和减轻家长负担方面展现潜力。与此同时,他提醒人工智能的推广也伴随技术伦理、数据安全及家庭过度依赖等挑战,亟需从政策与实践层面加以规范与引导。他强调,人工智能应在坚守教育本质的前提下与家庭教育深度融合,实现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的统一,从而推动高质量家庭教育新生态的建构。
据悉,本次国际研讨会由江苏理工学院、常州市家庭教育研究院主办,新东方文旅(常州)公司、常州龙城少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江苏悦注心理健康有限公司、椿芳书院协办,并通过线上平台面向全市中小学教师及学生家长同步直播,线上观看人数6000余人,点赞次数超3.2万人次,受到了与会人员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在国际研讨会开幕式环节,“龙城家庭教育书院”揭牌,同时还发布了由市家庭教育研究院课题组撰写的《常州市校家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决策咨询报告》。
(编辑/木棉 责编/姜江 许琳 通讯员/蒋相杰 史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