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立法这十年:护得住千年文脉,撑得起一方发展
2015年,立法法修改赋予所有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十年来,江苏各地以大运河保护、非遗传承、城市书房建设等为代表的文化领域立法成果显著,既守护文化根脉又促进经济发展,展现出立法与时代同频的江苏实践。
今年春天,电视剧《北上》的热播,让运河“花街”IP火遍全国。昆山巴城老街复现剧中场景,文旅新业态蓬勃生长;淮安里运河畔的花街游人如织,油墩子、长鱼面等“同款美食”供不应求。
这份活力与繁荣,离不开法治的坚实护航。在《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无锡市大运河梁溪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苏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条例》《扬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宿迁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设区的市法规有力保障下,蜿蜒790公里、流经8座城市的大运河江苏段,如今在法治的精心呵护下汩汩新生。
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城市淮安在全省率先制定《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条例于2020年6月1日正式施行,特别是在保护方面,推进政府建立保护名录制度,实施正面和负面清单,倡导积极的保护导向,为擦亮淮安“运河之都”名片提供支持;无锡则聚焦“人民城市”理念,《无锡市大运河梁溪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让滨水空间成为市民生活的诗意延伸;苏州、扬州等地也以专门立法守护运河遗产。
这份对文化的珍视与法治的探索,同样深深烙印在运河沿线城市的肌理中。
为推进全民阅读,近年来,国内不少地方建设城市书房。城市书房作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注入创新动能,推动城市文化软实力提档升级。
“基本纯公益,没法盈利,负担不起人工、维护成本”是许多城市书房运营的难点。扬州的破题之道,写进了全国首部以“城市书房”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扬州市城市书房条例》中。“由政府引领规划布点、财政资金保障托底,社区、开发商、政府三方共建模式让书房遍地开花”,扬州市图书馆原馆长朱军表示,科学规划布点与财政保障,是城市书房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
如今在扬州,24小时开放的广陵新城“城市书房”静待读者。自助借阅、图书消毒、智能控温等设施一应俱全。这间150平米的微型图书馆,只是扬州70家城市书房的一个缩影。其实早在从2015年起,扬州便将城市书房作为民生“1号文件”的实事项目开始筹划。这些散布街巷、公园、高速服务区的书房,已成为扬州市民精神栖息的“第二客厅”,连同《扬州古城保护条例》、《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文化类法规,共同构建起守护千年古城风貌、传承历史文脉的法治屏障。
保护历史遗存、赓续城市文脉,同样是江苏地方立法的核心关切。苏州,这座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至今仍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千年格局,884处文保单位星罗棋布。以《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为统领,辅以古城墙、古建筑、园林、昆曲、古村落等十余部专项法规,苏州为古城的“活态保护”编织了一张细密的法治之网。法规细致到传统民居修缮的形制导则,也鼓励着社会力量参与活化利用,让古城在发展中留住魂魄。
立法的温度与生命力,在于扎根人民沃土。无锡在制定《无锡市大运河梁溪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时,坚持过程民主与成果民主相统一,确保每一条规定都能契合人民的具体需要。淮安则让人大代表成为大运河保护的“生力军”。1751名五级人大代表立足岗位,从法治宣传、文化传承到产业升级多维发力。
“1935年,淮安新安小学14名学生,冒雨从古运河码头登上南下的轮船,开启抗日救亡的征途。我们打造儿童剧《新安旅行团》,成立小好汉宣讲团,启动‘小好汉重走新旅路’活动,激发少年儿童追寻红色足迹,升腾强烈的爱国情怀。”全国人大代表、淮安市新安小学校长张大冬告诉记者,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西邻奔腾千里的运河,南依碧波荡漾的月湖,通过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串联起以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童年读书处、淮安府署、中国漕运博物馆等近30处思政教育资源网,有助于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高度融合。
文脉如水、文化浸心。十年间,江苏以法的理性守护文化的温度,从桨声灯影的江南风华到吴韵汉风的千年积淀,地方立法如一曲悠扬的运河号子,既护住千年根脉的深沉,亦撑起一方发展的辽阔。
记者|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丁凤云 刘正则
编辑|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郭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