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国青少年信息素养大赛华东赛区(江苏)复赛在扬州开赛
7月23日上午,全国青少年信息素养大赛华东赛区(江苏)复赛开幕式在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实验中学拉开帷幕。据了解,本次大赛华东赛区(江苏)初赛吸引31069人参与,经过比拼,最终17503人成功晋级复赛。这些晋级选手来自省内6466所学校,其中12727人参与线上赛,4776人参与线下赛,共组成1234支队伍。

本届大赛以“科技少年,筑梦未来”为主题,精心设置20个创新赛项,覆盖智能应用、算法思维、自主创新三大领域。活动以提升中小学生科技素质为导向,旨在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与创新精神,助力提升其信息素养水平,为国家信息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积蓄力量。

全国青少年信息素养大赛组委会秘书长杨晋表示,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全新挑战,重构从课程体系、教材内容到师资培养、评价机制的全链条教育生态势在必行。而全国青少年信息素养大赛正是这一变革的生动实践——它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为核心理念,不仅精准考察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能力,更着重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素养。
比赛前,扬州市杭集中心小学的林浩宇同学信心十足地分享道:“这是我第二次登上这样的全国性赛事舞台。我参加的是‘创意工程’赛项,带来的作品是一套智能家居系统——它能实时监测温湿度和光线变化,还可以灵活控制灯具的模式与亮度。希望这次比赛能取得理想成绩!”

关于赛事评判标准,裁判员柏翠虹介绍:“不同赛项各有侧重:编程类比赛着重考察代码逻辑的严谨性,关注算法效率与语法规范;AIOT比赛则聚焦人工智能功能的实现,包括智能决策、数据交互及开源平台应用等。” 而在评判选手素质时,创意、技术水平与合作能力是裁判关注的核心。

作为本次大赛协办单位,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实验中学党支部书记夏永军在采访中说,学校高度重视信息素养教育,通过“课程先行、全员覆盖、硬件保障、师资强化、活动促学”多维度推进相关工作:开设编程、AI启蒙等系列课程,升级机房与创客空间,定期开展教师培训以提升教学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竞赛实践。

这场为期两天的赛事,既是对青少年信息素养的集中检验,更是推动信息科技教育生态重构的生动实践。相信在这样的平台助力下,更多青少年将在科技探索的道路上不断成长,为国家信息科技后备人才储备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记者 | 江苏教育频道
唐诚 徐红林
编辑 |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李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