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不“打烊”:科研团队深耕实验室攻克医学难题
7月21日,记者走进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的实验室,看到的是与暑期校园宁静截然不同的忙碌景象:离心机在高速运转,键盘敲击声与热烈的讨论声交织回荡,从未停歇。一支由博士教师组成的科研团队主动放弃休假,正争分夺秒推进抗癌药物设计、中药外泌体治疗、靶向蛋白降解等前沿课题研究,为破解卫生健康领域的难题按下“加速键”。
“实验等不起,蛋白样品保质期只有几天,我们必须连轴转。”药化专业博士教师黎漓的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显示着结肠癌靶点蛋白与小分子的三维模拟对接图。
她带领团队通过计算机虚拟筛选,从上百万个分子中锁定“钥匙”,目前已进入实验验证阶段。“每个候选分子都代表着晚期结肠癌患者的一份治疗希望。” 黎漓说。她的坚守源于家族三代从医的传承:“看到病人痛苦的样子,就想着再快一点出成果。”
隔壁实验室,冀建爱博士正紧盯显微镜下的肝细胞变化。她研究的“靶向蛋白质降解”技术,像给细胞装上“导航垃圾桶”,能精准清除致病蛋白,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代谢疾病提供全新治疗方案。
“传统药物对80%的无活性位点蛋白束手无策,而我们的策略能彻底降解它们。”暑期正是实验关键期,她每天工作超12 小时,“科研竞争如同赛跑,慢一步可能就会失去先机。”
在细胞房,化学专业博士乔玲正准备提取蛋白进行定量分析。她的团队首次从半夏培养液中提取出富含L型氨基酸转运体的半夏外泌体,这种物质能“骗过” 肺癌细胞被主动吸收,实现精准杀伤。“细胞实验已近尾声,马上要开展动物实验。”乔玲擦拭着额头的汗水说。这项研究有望突破传统中药材的地域限制,助力中药纳米靶向制剂的开发,最终推动肿瘤治疗技术的革新与临床应用转化。
深夜十点,医学基础部主任许小青仍在巡查实验室。“空调、细胞培养箱必须 24 小时稳定运行,我们实行‘科研人员不离场、值班人员不下班’制度。”学校科技处处长刘嘉介绍,今年学校将通过优化间接经费比例、组建校企医混编团队等举措激发科研活力,“要让教师心无旁骛地解决行业痛点,助力健康江苏建设。”在这个炎夏,试管中的点滴进展正汇聚成守护生命的希望。正如冀建爱所说:“暑假只是日历上的概念,科研人永远以课题的进度来计算时间。”
记者 | 江苏教育频道
戴增超
编辑 |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李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