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江苏将率先完成生物多样性县域全覆盖本底调查
video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近年来,江苏全面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不少地方通过人工干预和自然修复,已经成为天然的动植物基因宝库。
【太湖流域物种数增加至6899种 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达优】
荔枝新闻中心记者郑伟说:“我现在是在溧阳天目湖湖群生态岛,它也是全省6个一级生态岛试点之一。最近,天目湖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建成,观测团队有什么新发现?一起去看看。”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工程师郭宁宁说:“我们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浙贝母,以及一些重点保护动物如小麂、赤腹松鼠、山斑鸠。种群数量非常大,而且一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出现,证明环境确实越来越好,栖息地保护力度确实非常大。”
“生态岛”试验区是江苏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创新,为生物栖息、繁衍、迁徙提供良好场所和生态通道。溧阳是太湖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近年来,当地将生态岛试验区建设列入“头号生态工程”,投入资金1.81亿元。以天目湖和长荡湖两大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为主体,推动动植物栖息自然生境得到有效恢复,切实加强太湖流域物种保护。
常州市溧阳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彭建新说:“围绕天目湖保护,我们划分了禁放区给动物宁静的空间。道路栽种,我们就补种一些坚果类的,能够给它们提供食物。2024年,我们生物多样性数据是2526种,比2019年大幅上升,增长在34%以上。”
随着太湖流域大力度推进保护修复,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目前,太湖湖体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达3.12,达“优秀”等级。流域物种数增加到6899种,鱼类生物量为多年平均值2倍以上。
【江苏将率先完成生物多样性县域全覆盖本底调查】
近年来,江苏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探索具有江苏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立法赋能,构建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四梁八柱”。从22日起,江苏正式施行《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江苏由此成为继云南、山东后全国第三个完成生物多样性地方立法的省份。这一法规的落地,不仅为生态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更标志着江苏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迈入系统化、法治化的新阶段。
截至目前,江苏调查发现物种数更新至8842种。今年上半年,江苏将在全国率先完成以县域为单元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基本实现全省陆域“全覆盖”。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自然处处长吴军说:“我们上半年完成第一轮全覆盖以后,第二轮的调查工作现在已经在开始启动。我们将研究编制江苏第二批的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物种清单等,进一步来明确我们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目标和方向。”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记者│郑伟 俞铭义 郑凌
供片台│淮安台 常州台 溧阳台
编辑│张萌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