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潮涌千帆竞,让科技创新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主引擎”
徐工汉云探索“AI+工业互联网”推动产业提质焕新;弘元、协鑫新能源产业持续增资扩产加快产业布局;润佳(上海)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多个新药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在江苏徐州,科技创新的一个个新动向,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写下生动注脚。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当下的迫切需求,更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站在新的起点,徐州如何以更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走出一条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创新平台打造高能级
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技术突破的核心阵地。
近年来,徐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建设区域科创中心,通过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集聚高端人才与优质资源,为技术攻关提供了坚实支撑。
云龙湖实验室成功去筹转建,挂牌成为江苏省实验室;省概念验证中心启动建设;江苏汇智创新中心、安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金龙湖泛半导体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高质量推进;依托徐工集团、中国矿大等科创资源,牵头打造全国重点实验室,助力基础研究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坚持产业驱动、市场导向,通过打造多层级、全链条的创新平台,徐州不断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江苏汇智通过增资扩股、资源整合,汇集行业内60%以上国家级创新平台,正在全力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江苏省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创新中心自主研发80余款核心零部件全部达到国际标杆水平,引领全球大型高端装备发展方向……
这些科技创新平台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还有效推动了产业链的协同创新。通过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各类主体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从而加速技术的迭代升级,激发创新活力。
要向高能级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就必须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还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为创新平台建设提供资金、人才和政策保障,才能不断催生更多高水平的创新成果,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科产共振激活增长极
如果说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的孵化器,那么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则是激发新动能的关键所在。
科技创新不仅要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更要走向产业化,形成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这就需要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打通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应用的全链条,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万邦医药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基因治疗和合成生物学技术平台,持续推出具有临床优势的生物药产品;徐州达一重锻科技有限公司推出20MN重型数字化快锻液压装备,填补了国内高端重型数字化锻造液压机领域的空白……
数字化转型也为科产融合开辟了新路径。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传统制造业正逐步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
徐工集团依托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将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入装备制造领域,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跃升,数字化赋能正在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让创新链沿着产业链布局,让价值链在要素链中攀升。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还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加强顶层设计,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只有形成合力,才能真正释放科产融合的巨大潜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金融活水浇灌新沃土
2月初,江苏好欣晴移动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数亿元D轮融资,是农历新年后数字医疗和心理领域迎来的首笔超大额融资;
2月25日,徐工汽车战略投资者签约仪式上,30家战略投资者与徐工汽车签订总额为64.44亿元的增资扩股和股权转让协议,这是近五年来国内商用车企业最大的融资项目……
如今的徐州,正成为国内科创基金较为活跃的城市之一。然而,科技创新是一项高投资、长周期的活动,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特别需要耐心资本等金融的加持。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将成为撬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杠杆。
近年来,徐州市金融机构以“全周期、全链条、全方位”服务理念为引领,构建起覆盖科技型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金融服务体系,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徐州监管分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银行业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4844家科技企业贷款余额突破640.50亿元,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创新沃土的成效日益显现。
“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我们先后从邮储银行获得了两笔、共计2000万元的贷款,通过科创信用贷产品大大缓解了我们的资金压力。”徐州某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道。
为助力解决融资困难问题,徐州还开展了“银企同心 稳企强企”中小企业融资专项行动。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投资,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体系,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深化科技金融发展,不断创新金融工具和服务模式,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还要加强监管,确保资金流向真正有价值的创新领域。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科技金融的作用,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保驾护航。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立足新的起点,徐州正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向“新”力。
如今的徐州,科创浪潮正如江河奔涌,日新日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