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了吗?这里的梅花“开”了

博物南京 2025-02-26 11:33

又是梅花绽放的时节,枝头上的明艳为灰蒙蒙的早春染上了一抹亮色。络绎不绝的人群在金陵城中寻梅、赏梅,空气中也仿佛萦绕着淡淡的梅香。

对于梅花,古人有一份绝不逊于今人的喜爱。六朝时期梅“始以花闻天下”,之后梅花意象从一种自然之物逐渐被赋予精神表征。尤其是宋元以来掀起的梅花欣赏热潮,使梅花具有了深厚和崇高的文化象征意义。

在梅香四溢的季节,博物南京为您奉上一组南京市博物总馆收藏的与梅花相关的文物,邀您以一种别样的方式,感受“群芳之首”的独特魅力。

梅·凌寒而开

在春寒料峭之际,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这种为众芳先、映雪傲寒的自然特性被人们赞赏,使得梅花成为了孤傲高洁、坚韧不拔的象征。

图片

1944年梅兰芳绘《梅花》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这幅《梅花》绘于1944年的冬天,是梅兰芳先生赠予其入室弟子汪剑耘的珍贵礼物。画上以墨绘梅枝,上添红梅朵朵,笔触细腻,画风清新,将梅花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梅兰芳先生姓梅,亦爱梅,借梅花以表达自己的民族气节。这幅图见证的不仅是艺术的传承,更是梅花高洁的品格的传承。

在装饰中,古人也常把梅花与同它一样“品格高洁”的“朋友们”进行组合,以赞美梅花寒冬傲立的坚毅。如梅花耐寒开放,松、竹经冬不凋,这三种在寒冬中同生的植物合称“岁寒三友”,被视为不畏严霜的高洁象征。梅历经严寒而吐芳,竹像有节之君子而仁寿,石外表朴实内蕴风采,三者在一起被称作“三益之友”,也是常见的装饰纹样。

图片

明•釉里红岁寒三友图梅瓶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梅·幽雅清淡

梅树树姿苍劲,枝干形态丰富,花香幽远,可谓姿、形、色、香俱美。北宋以来,梅花在以林逋为代表的文人笔下,逐步被赋予闲静淡雅的神韵。一些以梅花纹样为装饰题材的物品也常以疏雅、清新取胜,着意凸显梅花的形象淡雅、寓意高洁。

图片

图片

明·梅花纹缎袍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在林逋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不仅生动描绘了梅枝的疏淡清峭、娟秀条致之美,还用水、月等幽静虚淡之物渲染烘托梅花的神韵,使水影、月梅的组合成了咏梅中的经典模式。

图片

图片

上:南宋·月影梅纹银盘

下:南宋·镶金口刻梅花纹银盂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梅·吉祥寓意

士大夫以梅比德,托物言志,爱梅的幽雅、疏淡、清峭;普通民众则以梅寓福,爱梅的新鲜、喜庆、吉祥。民俗中有“梅开五福”之说,人们认为梅花的五片花瓣都有着吉祥的寓意,在梅花上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想象。

图片

清·梅花形铜手炉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喜鹊登梅是明清时期比较流行的吉祥纹样。喜鹊象征着喜兆,与梅花合在一起有谐音“喜上眉(梅)梢”的美好寓意。一些器物色彩丰富、描绘精细,使喜庆的氛围更加浓厚。

图片

清·粉彩喜鹊梅花纹瓷瓶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图片

近现代·“喜上梅梢”纹丝绣花镜套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冰和梅是冬、春两季的代表性意象。清代康乾时期开始流行的冰梅图纹由不规则的冰裂纹与梅朵、梅枝图案相结合,进一步强化了梅花报春见喜的寓意。

image.png

清·青花蓝底梅花纹瓷盖罐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从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食用梅果,到宋元以来人们对梅的精神象征意义的探索,梅经历了由“果子实用”到“花色审美”,再到“文化象征”的完整过程。在数千年的积淀与层累中,梅花这一意象容纳了多重为世人所崇尚的人格精神,也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中永恒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