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漫评 | 铁肩妙笔依旧,风雨兼程如昨

我苏客户端 2025-11-08 07:14

漫画《铁肩妙笔依旧,风雨兼程如昨》

11月8日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从突发灾难现场的快讯播报,到酷暑深冬深入街头的民生调查;从重大活动现场的生动解读,到偏远山村的一线走访,记者的身影始终出现在需要传递信息、探寻真相的地方。“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这句在新闻界广为流传的调侃,勾勒出这个职业的生动日常。

回望来路,范长江、邹韬奋等前辈记者以脚力丈量中国,以笔力穿透时代。 他们穿越烽火硝烟,深入社会肌理,用《中国的西北角》这样的不朽名篇,展现了新闻人“知天下而忧天下”的胸怀。正是这种“为人民立言,为时代立传”的职业教养,铸就了新闻行业沉甸甸的精神底色。

近些年来,互联网与自媒体的崛起,重塑了传播的疆域。信息如潮,真相与谣言竞逐。众声喧哗,记者常置身于复杂的舆论场中,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审视与评判。他们可能因一篇监督报道被赞为“社会良心”,也可能因一个细节的疏漏而陷入争议的漩涡。在褒贬不一的声浪中前行,需要的不仅是专业能力,更是坚定的内心定力。

这份定力,深植于对“真实”的敬畏。自媒体为了抢速度可以对消息来源不加甄别,肆意表达观点、释放情绪,但记者必须守着行业的“老传统”和“笨功夫”:亲赴现场、听取各方说法、反复核实,努力从一团乱麻的信息中找出真相。他们用调查报道揭开黑幕,用深度追踪还原全貌,对真实的执着,构成了新闻媒体区别于算法推送的独特价值。分量扎实的新闻如同“定音锤”,在敲定事实的同时,更致力于解读复杂世界,为公众提供可信赖的认知坐标,为凝聚社会共识夯实地基。

技术浪潮正在重塑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无人机航拍提供全新视角,大数据揭示深层规律,VR技术创造沉浸体验,AI更是能高效完成语音转写、数据分析和资料检索......今天的记者,不仅要拼速度、拼体力,更要拼智慧、拼技术应用能力。今年,热度空前的“苏超”如一声惊雷,引爆全民关注,对新闻人而言,这既是难能可贵的机会,也是一场浪里淘金的挑战。这场高强度赛事报道中,江苏广电总台精锐尽出,高峰时期超800人协同作战,这背后,是记者们新闻判断、叙事策划与人文洞察的全面考验。技术让手段多元,但打动人心的,始终是报道背后的人文温度,那些对运动员拼搏瞬间的精准捕捉,对球迷赤诚热爱的深度共鸣,串联起足球带给普通人的平凡梦想。

记者的行囊里,装着对真相的渴望,也装着让世界更美好的朴素愿望。在城市的改造更新中,他们既传递宏大的规划蓝图,也记录老街坊的乡愁与期盼;在乡村振兴的大地上,他们既报道产业发展的硕果,也关切留守儿童眼底的微光......

追寻真相的道路从不平坦,据国际组织统计,2023年全球有99名记者遇难,其中77人死于战火。在我国,尽管法治环境持续优化,记者在履行舆论监督职责时,仍可能面临阻力和风险。今年7月,记者前往湖南某线缆公司调查电缆质量疑似未达标的问题,遭遇强行拉扯推搡,多个采访设备被损坏。8月,昆明广播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一起装修纠纷时,也曾遭遇暴力阻挠。保护记者,不仅是保护个体的安全与权益,更是在守护公众的知情权,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选择这份职业,便注定与奔波为伴。记者,既要做真相的“啄木鸟”,也要当时代的“瞭望者”。愿笔下的星火,永远照亮未被看见的角落;愿心中的赤诚,始终能为时代标明前路的方向。

来源|小苏“画”事工作室

统筹|周安琪

文稿|童婷婷

手绘|唐诗韵

(江苏广电总台我苏网原创,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