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大西路:百年变迁 老街新韵
大西路——这条曾是江苏第一条柏油马路、镇江最兴盛商业街的街道,见证了镇江的繁华。街道上的“老字号”、美食以及老建筑,承载着许多“老镇江”的记忆,沉淀着多年的文化气息。这条路见证了镇江的繁华,也记录着曾经的荣耀。今天的“七十五座地标,七十五载风华”大型全媒体采访行动,让我们一同“漫步”大西路,一起回味那繁华的市井和充满烟火气息的往事,感受老街的格调和人情味。
在旧时的镇江城,流传着一句老少皆知的顺口溜:北门葱,南门松,东门驴子,西门翁。“西门翁”说的就是城西街上的店铺老板。那时的西门,到处可见隔街相望的人们,拱手示意,随处可听发财兴旺的恭敬问候。大西路历史上称之为西门大街,由东而西连接着镇江的城里城外,也连接起镇江和大江南北的沟通。早在宋代就有商人到此建店开铺,到了清代,随着镇江水运码头的兴盛及后来京广铁路的建成。大西路一带更是青石铺街,骑楼林立,众多的商号间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形成了当时江南少有的商街景观。
《镇江古街巷地名掌故》作者
李赞扬
“大西路在建设的过程当中,当时是非常繁华的。在民国时候,它的规划就是有很多的店面,包括外资企业,规划的很多店面都是积极地给这些外资企业提供便利的,比如说火油公司、烟草公司、布庄、钱庄以及典当行等。”
大西路得名于上世纪三十年代。1935年,镇江作为当时的江苏省会,江苏省建设讨论委员会决定按照西方商街的建设模式,拓宽西门大街。历经前后三年时间,1937年正式拓宽动工,直到1947年终于走过了坎坷历程,成为江苏省第一条柏油马路,也成为镇江商业的代名词。
大西路作为省会重点建设的一条路,这条路历经沧桑,建设的时间也是非常长。《镇江古街巷地名掌故》的作者李赞扬亲眼目睹了最后大西路的建设过程,那时候他还小,60年代还在铺人行道,那时候他还小,见到了大西路完工的过程。
当时,大西路是镇江最繁华的商业街,无论是本地的居民还是外来的游客,都会来到这里体验购物的乐趣。街上的商铺各具特色,其中不乏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字号”。
鼎大祥商贸有限公司经理薛艺介绍道:“当年我们鼎大祥也是佼佼者。1939年,镇江商人杜友梅、关友书等五人合资,在镇江的老大西路创办了鼎大祥绸布店。在当时镇江的服装界,鼎大祥以规模大、品种全、量体裁衣、服装定制赢得顾客的信赖。每当我们新品上市的时候,店铺里面总是人头攒动,争相选购喜欢的商品。”
不仅仅是这家店铺,这条路曾经承载着解放后镇江人三十多年的主要衣食住行。1970年后,随着城市重心开始东移,大市口成为了新的商业中心,大西路从喧闹走向沉静。如今的大西路,东起解放路,西至西津渡,全长1,959米,是镇江街巷最集中的地方之一,街面店铺林立,两侧高大的梧桐树互相牵连,架起绿色长廊。
如今大西路的每一天,从一大早就开始热闹了。耳边的镇江话和吃锅盖面的声音混在一起,香味绵延不绝,这里是镇江的美食聚集地。而这里的每个不起眼的店铺,可能都有着一大批念旧的“拥趸”。所谓的仪式感也许就是在小巷里吃着美味的早餐,看着形形色色努力生活的人们,感受这一份朝气和生命力。大西路老了,但它绝没有黯淡。
大西路大华面馆老板 董亮
“我们大华面馆,在1997年就开了。刚开的时候,大西路上只有两到三家面馆。通过这么多年的坚守,连到西津渡,可能有近20家面馆。我们这个店也开了28年了,把这碗面做好,也就为我们镇江的旅游发展,作点小小的贡献。”
鼎大祥商贸有限公司经理 薛艺
“我们每年会对大西路具有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物鼎大祥店铺进行修缮和保护。光亮老字号,让城市留住记忆,让老字号有形可看、有地可去。”
润州区金山街道党工委书记 杜婷婷
“大西路虽然不再繁华,却仍然保留所有镇江人心中的那份情怀。我们金山街道探索与古为新、保护提升,为老街续写新故事。”
走在大西路的寻常巷陌,你知道这就是老城区的模样,虽是一身陈旧,却仍伴着岁月静好。大西路曾经为镇江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老街也承载着镇江一代人的记忆,看一看镇江的老建筑,逛一逛镇江的“老字号”,尝一尝镇江的“老味道”,体味沉积多年的文化气息,就能感受到老街的人情味一点没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