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AI赋能产业升级潜力,第二届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高峰论坛在南京举办
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和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东南大学、南京大学承办,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粒计算与知识发现专委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员服务工委会、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协办的“2024第二届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高峰论坛”,今天(9月21日)在南京举行。
作为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极具学术影响力和技术引领力的代表性会议,本届论坛聚焦AI大模型技术前沿,邀请来自2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以及10多家领军及创新企业的专家学者同台参会,并围绕大模型技术的发展趋势、前沿突破与应用前景进行了交流探讨。
人工智能大模型是指拥有超大规模参数(通常在10亿个以上)、复杂计算结构的机器学习模型。它通常能够处理海量数据,完成各种复杂任务,如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2023年12月4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3年十大流行语”,“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列。
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王利民介绍:“在刚刚结束的巴黎奥运会上,我们的技术用到了直播中间,能在比较短的时间之内精准地抽取运动信息,以及分析它的语义信息。未来会赋能我们的安防,娱乐健康等领域。”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研究员苏航介绍:“我们团队重点关注如何用人工智能来增强机器人的这种适应性,包括爬楼梯、高压电站的维检等等,使机器人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下,很好地完成相应的任务。”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杨睿刚介绍:“大模型的一些推理能力,能够帮助自动驾驶在这种比较复杂的交通场景下做出一些更好的判断。我们最近也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比如说如何变道,如何快速通过。总体来看,能达到10%至15%的效率的提升。”
本届论坛呈现了4场主旨报告、7场专题论坛、1场同期活动,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发展趋势、前沿突破与应用前景进行了交流探讨。
开幕式上,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蚂蚁科研基金项目名单正式公布,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蚂蚁集团安全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王维强为入选项目负责人代表颁发了证书。联想研究院高校合作高级经理李跃华介绍并发布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联想蓝天科研基金项目。两大科研基金项目的成功开展,将有力推进我国大模型领域前沿技术研究与落地,激发更多自主研发和创新探索。
主论坛报告环节,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腾讯首席科学家张正友、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宗成庆分别以《农业大模型与知识服务平台》《知识增强大语言模型》《生成式AI和具身智能》《大语言模型与脑认知机制》为题作学术报告,为未来的跨学科研究和各行业落地应用提供新思维。
当天下午,《多模态融媒体大模型专题论坛》《可信安全高效的大模型技术专题论坛》《大模型与具身智能专题论坛》《工业大模型与实体经济专题论坛》《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专题论坛》《人工智能助力科研范式升级换代专题论坛》《大模型AI应用技术和工程专题论坛》同步举办,为与会者提供了广泛且深入的交流学习机会,多维呈现了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多元化应用场景。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姜坚 郑凌 徐明 何斐 编辑/汪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