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嘱托 奋斗答卷】 熔铸古今,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人为标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我苏客户端 2024-07-06 17:08

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时提出“四个新”的重大要求,其中“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部署在江苏的具体体现,也是江苏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行动指南;“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强调“江苏必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一年来,殷殷期望化为生动实践。江苏坚持守正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持续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新成效。各地不断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以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治理方式,用“绣花功夫”把工作做在细微处、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

去年10月26日,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纪念日当天,经保护修缮的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唐寅故居文化区正式开街。

“比如说我们在唐寅的卧室,引入做明式家具相关的业态,让游客们可以在游览唐伯虎故居的同时,也能够体验到苏州的传统文化……”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在这里,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与独特的非遗元素相融合,不仅深受市民游客欢迎,也赋予古城不断自我更新发展的活力。

总书记心系苏州古城,谆谆嘱托,言犹在耳。目前,苏州在全国首创的“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已完成27个街坊的“体检”,每一处古建、古井、古树、古桥都有了“身份证”;创新推出的“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仅去年就有22处古建老宅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实现活化利用。苏州名城保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孙黎峰说:“‘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为根本遵循,聚焦‘精细、精致、精微、精雅’的目标,坚持‘中心+’‘文化+’‘数字+’策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

苏州名城保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孙黎峰

一年来,天南地北的人们纷至沓来,感受苏州人文鼎盛、经济繁盛的新时代“双面绣”。而把目光放眼江苏,江河湖海俱全,全国唯一;十三座历史文化名城各美其美,中华文明在江苏有着丰沛而诗意的表达。

用文化润泽文明,文脉成为城市更新的尺度。盐城以烈士名字命名128处镇村,以新四军纪念馆等248处红色遗址遗存为地标,串起一座城市的精神图谱;无锡推进“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昔日大门紧闭的名人故居成为展览、研学、演艺等新空间;100多个金陵小剧场遍布南京,点开手机就能下单购票。省戏剧文学创作院创作部副主任俞思含形容,剧场“回头客”越来越多,“剧场里面很多都是年轻的观众群体。也能感觉到其实不仅是创作者在成长,感觉观众整体审美的程度也都在提升。也有上年纪的观众,有些观众他就住在剧场旁边,溜达过来了,其实很有意思。”

省戏剧文学创作院创作部副主任 俞思含

从物质“富口袋”到文化“富脑袋”,江苏有“仓廪实”的底气,更有“知礼节”的文气。一年来,江苏在持续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探索新经验、展现新作为。“小网格”中构建起基层社会治理的“大格局”,以民为本,细“治”入微。

在常州市金坛区儒林镇,镇综合治理指挥中心就是儒林基层治理的“中枢大脑”,这块智慧大屏集中汇聚各类信息,并实时跟踪研判,根据内容流转到相关职能部门。在手机端,“数字儒林”APP可以实现信息精准推送。居民有需求也可以在APP上反映,网格员24小时自动“接单”,把居民反映的问题变为“服务订单”。儒林镇纪委副书记尚华瑞说:“信息化手段为基层赋能,为基层治理来助力。我们走出了‘从乱到治,从治及新’的变化过程,也达到比较好的基层治理的效果。”

儒林镇纪委副书记 尚华瑞

针对集镇、园区管理任务相对较重的现状,儒林镇成立3个网格综合工作站,牢牢抓住“基层党建+社会治理”这条主线,打造了无缝衔接、配合密切的基层治理组织架构,充分凝聚网格员、业委会、物业人员等群体力量,让问题在“第一时间”解决在“第一线”。儒林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刘丹说:“引导问题处置由‘线下’向‘线上’集聚,助力改革试点由全镇‘点上’向全区‘面上’拓展,构建上下贯通、权责明晰、匹配需求、执行有力的高效协同治理新格局。”

儒林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 刘丹

网格化兜牢民生、信息化科技赋能、精细化高效服务,江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不断下沉治理资源,2.1万个城乡社区活力日增,95%的纠纷化解在基层。用治理保障文明,也正激发出日用而不觉的向善力量。

江苏新闻广播记者/张倩 我苏客户端编辑/刘嘉 设计/唐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