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花,木工,切炒菜,磨豆浆……推进江苏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徐州给出“样本答案”

我苏客户端 2024-04-29 13:34

“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来临,江苏省教育厅“教育强国建设江苏在行动”走进徐州,实地感受徐州大中小学幼儿园在推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和突出成效,簪花,木工,切炒菜,磨豆浆……一起去看看徐州校园里的“劳动教育”。

“在推进过程中也涌现出徐海路幼儿园等一大批特色鲜明的典型案例,为劳动教育落实落地提供了大量实践范本,不断丰富劳动教育模式和内涵。”徐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石启红说,把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着力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徐州统一制定了全市中小学生劳动任务清单,分学段突出劳动教育重点,科学设计劳动项目。小学注重劳动启蒙及习惯养成,初中注重增加劳动知识和技能、初步养成吃苦耐劳品质和职业意识,高中聚焦丰富职业体验、提高技能水平。丰县欢口中学、徐州市新城实验学校建成江苏省劳动课程基地,全市256所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利用资源优势打造了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和课例,572所中小学开辟了专门区域进行种植、养殖等劳动实践。

江苏省徐州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场景

陶艺工坊、厨艺工坊、木艺工坊……在江苏省徐州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这里建成了厨艺工坊、生态农业体验中心等20多间专用教室,打造了马庄香包制作、万通传统酿造等多个“非遗”“中华老字号”劳动教育特色项目。

在木工坊,来自徐州市西苑中学的学生们跟着老师学会鲁班锁。初一(22)班学生刘峻泽说:“鲁班锁是传承下来的榫卯结构,代表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 的智慧。我觉得非常高深、厉害,我们现在学了一点点皮毛。这些木块,经过好多次打磨,会变得比较光滑。”

徐州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负责人杨倩说,基地挖掘地域特色,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进行融合重构,研发涵盖革命传统、体育健康、非遗传承、自然生态、科技创新教育等五大领域的劳动教育课程,发挥“五育融合”的综合育人价值。“每个课程群都有对应的主题工坊,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常态化开展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杨倩说。

基地还聘请非遗传承人、技能大师、专家学者等作为指导老师,通过职业体验、普职融通、耕读讲堂等,丰富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场景。

在“少年农学院”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程

在徐州市新城实验学校,这里有一座“少年农学院”,搭建了农业种植基地、工业拆装探究室等,开展丰富的劳动实践活动。“少年农学院也叫‘三生万物园’,代表着从无到有,事物逐渐发展的过程。”校外辅导员、铜山现代农业产业园老师张洪亮说,学校每周四统一开始劳动课,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在这边孩子们可以进行传统种植和现代种植,最开始我们种植小麦,这边是城乡结合部,有些家庭还有土地,种麦子是常见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扩大种植,还进行现代化种植。”

校长陶勇介绍,学校校本课程的开设基于生活经验和个性发展需要,设置了不同的主题课程,利用劳动课、综合实践课、校本课、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分年级落实实施,学生们自由选择参与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三(1)班学生张语嫣说:“我用成熟的麦子,把颜料印上去,弄在画纸上,就可以成为一幅特别的画。”

学校把校园统筹规划,形成“农工创+”场馆式劳动教育特色——“农业+”课程场馆:学生学习传统农业种植和现代化农业种植的劳动乐园;“工业+”课程场馆:打造劳动教育创新实践车间,车间内全天、全员、全开放,让学生在手脑并用中进行建造,获得工业制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提升思维品质。“文创+”课程场馆:学生利用社团课及课后服务时间,在这里传颂工匠精神,开展非遗手工、木刻创意,服装设计,体适能训练等活动。

劳动教育与心理疗愈相结合多元化探索课程建设模式

中国矿业大学立足学校特色资源条件,多元化探索课程建设模式、开课模式、教学模式,努力实现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培养目标。

在非遗教室,学校安全工程学院大一学生刘学亚拿着针线学着做香包,他说:“这节课是劳动实践的徐州香包制作。我是陕西人,比较喜欢非遗。在我们家乡也有类似的非遗记忆,比如剪纸、虎头帽等。”

“我们将劳动教育与心理疗愈相结合,建设有‘劳动与绿化’‘劳动与厨艺’‘木工技艺’‘非遗手工艺与劳动创新’等劳动教育特色实践课程群。”学校教务部部长张绍良说,自2020级本科生开始设置32学时的《劳动教育与实践》必修课程,并写入培养方案,贯穿学生在校四年的学习生涯。结合学校专业特色,推出了“双碳科技”“矿大地质行”“矿大林一树一码”等劳动教育实践项目。

学校发掘整合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建立4个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南湖校区高标准建成“智能绿色生态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并以雷锋纪念日、植树节、劳动节等重大时间节点为契机,组织开展劳动文化宣传教育活动。

与社团活动有机融合打造劳动教育“第二课堂”

扇面设计、茶道、花道、香包制作……在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理论课程36学时,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有机融合,打造劳动教育“第二课堂”。“我们不仅仅是劳动教育,把美育也结合起来,所以还开设了礼仪,插花,茶道等,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培养他们生活劳动能力,服务于他人的劳动能力,也培养他们鉴赏美、欣赏美的能力。”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院长王清风说。

在木工坊,学前教育专业老师于涛带着学生们制作玩教具,小汽车,小椅子,小房子……在学生们精心打磨下,一件件可爱的玩具展现在大家面前。“包括儿童玩的积木也是可以制作的,可以是摆放的,也可以是操作的,还有一些场景性的玩具都是可以设计制作的。大二的时候,我们安排了一学期的时间,主要教会他们木工制作,手法、技艺,还有造型能力培养。我们以选修课和兴趣小组的形式开设。”于涛说。

学校副校长刘芳铭介绍,实施“五柚”行动计划,通过“红柚”铸魂、“绿柚”润心、“青柚”赋能、“金柚”启航、“橙柚”筑梦等五项特色活动,构建“柚彩纷呈”立体育人空间。创建“青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动员指导学生进行农作物耕种,先后举行责任田开耕仪式、丰收仪式、厨艺大赛等大型劳动教育活动,评选“最美责任田”“最丰收菜园”“劳动种植达人”,引导学生以劳树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

依托乡村教育资源探索生活与实践教育路径

一只破损的葫芦,增添了汉文化元素的设计,从废品变为艺术品……走进邳州市占城镇中心小学,随处可见葫芦元素。学校充分依托乡村教育资源,创设“葫芦娃”综合实践课程,积极探索生活与实践教育路径,构建以“葫芦娃”文化为底色的育人体系。学校积极探索“葫芦娃”文化与多学科融合的课程内容,确立“多学科融合”实践课程目标,在每个年级开设了劳动综合实践课,组织学生全员、全程、全面参与葫芦等植物的种植、管理、采摘、艺术加工和欣赏。

“从葫芦育苗到移栽、浇水,从修剪、采摘再到后期艺术制作,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不断收获。”邳州市占城镇中心小学校长汤金龙期待,“葫芦娃”综合实践课程将会以更加丰富的内容、更加完备的形式助力学校发展,成为探索乡村小学特色教育发展之路、丰富育人载体、提升育人实效的有效途径。

走进大自然,创设“小菜园学农项目”

幼儿园联动社区,把小区南侧,一块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20米的自然地,改造成儿童“自然生活、自在生长”的基地——绿城教育自然营地。并创设了“小菜园学农项目”这一新的劳动教育载体,给幼儿提供了走进大自然进行劳动的环境和机会。“小菜园学农项目”是引导幼儿以“城关小农士”“游园识农趣”“闲时话农乐”“四季种植乐”等形式,通过“小菜园长”负责制、“半日学农”项目制、“可视化种植”评价制等系列机制开展选种、种植、培育、收藏等系列学农项目主题活动,从而丰富幼儿的劳动常识,培养劳动习惯,提升劳动品质。

(江苏新闻广播/沈杨 编辑/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