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说 解读渡江战役胜利密码

我苏客户端 2024-04-23 16:39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这场意义非凡的胜利之战击碎了国民党政府“划江而治”的梦呓,为国共内战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75年后,重走渡江路,一件件革命文物激荡起一段段直抵人心的红色记忆;一个个继往开来的历史瞬间又一次在心间被定格。

循着“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战斗号角,一起解码文物中的渡江精神。

渡江战役前夕,人民解放军在南京定下的这份《爱民公约》,承载着一颗颗跨越七十五年的爱民之心。

这份《爱民公约》写在红色布条上,由当时的解放军战士霍清梅制作,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严明军纪,正是当时人民解放军爱护人民、服务人民优良作风的最好见证。

“京电号”小火轮,吹响了南京解放的冲锋号。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饮马长江,屯兵江北,做好了渡江作战的准备。但因国民党军队的阻扰,长江北岸已没有可以渡江作战的船只。几经辗转,运送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使命,落在了当时停靠在下关码头的“京电号”身上。4月23日零时,“京电号”载着侦察员向江北起航。在随后的11个小时内,“京电号”先后运送了1400多名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渡过长江,成为攻占南京的“渡江第一船”。

黄山炮台目睹了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胜利的传奇。

江阴要塞被称为“江防门户”,是彻底摧毁国民党军长江防线三大突破口之一。唐秉琳、唐秉煜等要塞国民党军官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长期策反国民党中上层,与解放军派遣干部默契配合,为了一个即将影响解放进程的伟大时刻默默坚守。1949年4月22日晨7时,唐秉琳召集要塞官兵,在黄山炮台宣布江阴要塞成功起义,并与解放军29军胜利会师,立下“渡江第一功”。

一封封饱蘸家国情怀的书信,诉说着共产党人的绝对忠诚,饱含着勇于担当、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

上海解放战役时任第29军260团3营副指导员张勇,在给新婚妻子的最后一封家书中写道:“最后的战斗我坚信一定胜利,但也是艰苦残酷的。我却不怕,我将愿贡献我的一切给这一战斗,为了永久的和平与享福,努力吧!”这封家书写完仅5天后,张勇牺牲在月浦攻坚战中。

1948年,中共地下交通员唐坚华夫妇被抓捕入狱。为誓死保守地下党组织策动江阴要塞起义秘密,唐坚华夫妇带着幼子在狱中煎熬,在狱中传出血书以示对党的忠诚。

一艘艘木船、一面面旗帜,体现了人民军队走向胜利的根本所在,成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历史见证。

百万雄师进逼长江,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乏船只和船工。安徽安庆船工陈文义、陈正华父子驾驶自家船只踊跃报名支前,又作为先锋船,率先送解放军登上长江南岸,荣获“渡江第一船”奖旗。落款为“一零六团”的奖旗上书“奖给水上英雄”,中间“渡江第一船”五个大字十分醒目。

渡江战役期间,泰州人民积极支前,筹集了一万多条船只运送解放军过江。现存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的渡江木船,曾是泰州市高港区永安洲镇渔民周德宏父辈的捕鱼用船。木船周身布满枪孔弹眼,随处可见木塞堵眼的痕迹。当年解放军几乎全是依靠这种木质渔船横渡长江。一个个无名船工也是这场战役的幕后英雄,他们共同谱写了一曲军民并肩战斗的胜利凯歌。

……

每一次历史的回眸,都是一次初心的回望。革命文物宛如一块块拼图,拼凑起那些有关渡江战役的历史记忆。行万里程,不忘来时,75年后,“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渡江精神依然历久弥新,激励我们勇往直前,逐梦前行。

(联合采制:我苏客户端、江苏新闻广播、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长三角之声、安徽综合广播、泰州广播电视台、江阴市融媒体中心、丹阳市融媒体中心、扬州市江都区融媒体中心、靖江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