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漫评丨全力救助江豚,是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责任与担当
漫画《最深情的呵护,只为留住“微笑”》
春节期间,一只受伤江豚牵动着无数人的心。2月11日大年初二,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收到多方信息,江豚救护监测人员在鼓楼长江微笑驿站水域发现一头受伤江豚,其尾部被丝线杂草缠绕,游动状态异常。
万家团圆之时,浩瀚长江上一场紧急营救江豚大行动立刻展开,救援人员、志愿者、热心市民等纷纷参与。为了这次救援行动,南京海底世界专门准备了一个饲养池,把原本的海水换成淡水,还将水池的温度调整为江水的温度,供受伤江豚休憩。2月16日,这只受伤的雌性成体豚被成功救上岸,紧急送往南京海底世界医治。在长江干流成功救护伤病江豚,在全国尚属首例。2月23日上午,南京市绿化园林局通报,主动救援的“豚妹”肺部病灶显著缩小,正在逐步康复。
一只江豚,为何如此牵动人心?长江江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代表物种,因其珍贵和稀少,也被称为“水中大熊猫”。据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秘书长姜盟介绍,江豚天性胆小,看到船只都会躲避,且是在水底活动,出水时间不长,所以江豚的定位追踪工作非常艰巨。不好救,为什么还要调动多方人力物力必须要救?长江江豚正是长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其身体非常敏感,对栖息环境和活动空间的要求都比较高,被称为长江健康状况的“晴雨表”,是折射长江生态环境变化的“风向标”。救助江豚,是敬畏生命,守护珍稀动物的责任与态度,它关乎自然和文明,是一件必须要全力以赴尽全力要做的事。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是生命共同体。保护江豚,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守护自然生态,也是在守护我们自己的家园。近年来,江苏坚决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要求,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通过化工整治、生态恢复等多重措施解决长江生态难题。2022年,由江苏南京市、镇江市以及安徽马鞍山市协同制定的《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正式施行。这是南京都市圈首次跨省域协同立法,也是全国首例对单一物种的流域性区域协同保护立法。今年的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长江”一词出现10次。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连续6年保持II类,主要入江支流断面水质优II比例达100%,这意味着长江江苏段水质进一步提高。回望过去,长江南京段还只有二三十头江豚。伴随着长江生态的持续修复,如今南京成为我国唯一在城市中心江段有野生长江江豚稳定栖息的大城市,栖居江豚数量达到约62头,占长江干流江豚总数10.4%。增长的数字背后,是我们保护江豚的决心。守护一江碧水中的“微笑天使”,保护江豚栖息地,亦是长江大保护的践行。
“不打扰”是与野生动物最好相处方式。经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江苏共记录到物种数6903种,东方白鹳、黑脸琵鹭、黄胸鹀等对生态环境变化敏感的指示物种频繁现身,是坚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结果。江苏对各类生物栖息环境质量与安全的关注与呵护体现在方方面面,除了此次备受关注的江豚,南京红山动物园也是一个“出圈”典例。有人说,“一座城市的动物园是城市一张另类的生态名片。”第一个取消动物表演,秉持人与动物“生命平等”、通过环境丰容,保持动物野性、心情不美丽,动物也有权不见客……南京红山动物园,正用其独特的“红山方案”,向公众展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传达出人与动物平等共存的理念。无论是活动在城市生态大花园里的好朋友,还是生活在动物园里的毛孩子,任何生命的意义,都不在于被他人观赏。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时时碰面却不被打扰、各自安好。
最深情的呵护,只为留住“微笑”。从越来越多的长江江豚在长江上逐浪嬉戏,到被网友称为“配享太庙”的南京红山动物园,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需要尊重生命,敬畏自然,更需要每一份责任与担当,和每一次守护与行动。希望此次获救的“微笑天使”能早日康复,重回长江,追波逐浪。
来源|小苏“画”事工作室
统筹|周安琪
文稿|程梦青
手绘|姜向慧
(江苏广电总台我苏网原创,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