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鸟”8年,90后小伙见证更多鸟类栖息南京

我苏客户端 2024-12-07 16:12

在南京,有这样一批“追鸟人”,他们挎着“追鸟”设备——超长焦镜头相机,跑遍林间湿地,拍摄了大量鸟类照片,记录南京生态自然美的一面。

江苏观鸟会成员、90后南京小伙陈逸就是较早一批“追鸟人”的代表。2016年起,他开始观鸟、识鸟、护鸟,并致力于保护鸟类栖息环境。8年来,他在野外观察记录鸟类超1000种,多次刷新南京发现鸟种新分布纪录。他还成立工作室,多次参与策划组织公众观鸟活动,为鸟类保护和公众科普作出了积极贡献。

意外掉入“鸟坑”

从拍照认鸟到“听音辨鸟”

“在一次旅行中,我看到一只很漂亮的小鸟飞到小溪对岸,它有着亮丽的红尾巴,一瞬间我的心灵被触动了,查资料才知道它叫红尾水鸲。”掉进“鸟坑”8年,提起第一次接触到观鸟的情形,陈逸还是记忆犹新。

红尾水鸲。陈逸摄

这一次的“偶遇”激发了陈逸对鸟类摄影的浓厚兴趣,开始了他狂热的观鸟之旅。每天早上都要在小区里先拍半个小时鸟,还经常前往云南、新疆等鸟类资源丰富的地区跑。

“很多前辈一听声音就能辨鸟,但我可能听到名字都陌生。”刚“入坑”的陈逸买来一大堆关于鸟的书籍一遍遍翻看。

抱着望远镜、相机到处跑,每瞧见一只鸟便咔嚓按下快门,回去后再迫不及待翻书辨认。从零开始的陈逸,用最笨的方法,将大自然的鸟儿一只只装进脑中。如今,他的观鸟足迹遍布国内外,他的眼睛和耳朵也被训练锐利敏感,一声鸟叫,便能立刻分辨出鸟种。

白额雁。陈逸摄

斑嘴鸭。陈逸摄

“你听,这是黄腰柳莺的叫声,南京比较常见的一种冬候鸟。”在聚宝山公园,陈逸突然竖起手指比了个“嘘”的姿势。

伴着清脆的叫声,透过望远镜,可以看到一个小身影在树冠上蹿来蹿去。“‘黄腰’是指它们腰羽呈黄色,因为体型比麻雀还小,加之行动敏捷,常在枝头叶间飞行跳跃,对初级观鸟爱好者来说,识别它有一定难度。”陈逸笑着说。

“追鸟人”越来越多

见证着更多鸟类栖息南京

南京处于重要的鸟类迁徙路线上,每年春秋两季的迁徙季,都有大量的鸟类栖息南京。最近,江苏观鸟会的群里热闹起来了,大家时常在群里分享鸟类迁徙的信息。

上周,陈逸和几名“追鸟人”在龙袍长江湿地公园开启了一场沉浸式观鸟之旅。东方白鹳、红嘴鸥、鸬鹚、白琵鹭……成群候鸟时而振翅高飞,时而惬意踱步。陈逸等人拿着望远镜,守在架好的“长枪短炮”旁,静待候鸟起舞的精彩瞬间,现场响起“咔咔咔……”的快门声。

拍鸟,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陈逸分享着自己拍到斑脸海番鸭的经历,“我在玄武湖拍鸟,突然一只脸上有一道白斑的水鸟浮出水面,白斑非常清晰。斑脸海番鸭!不会吧?玩海的怎么跑来逛湖了?”陈逸在心里嘀咕,随后他将拍摄的照片发入观鸟会的微信群,经专业人士鉴别后,认定它为斑脸海番鸭,这也是南京鸟类新纪录。

斑脸海番鸭。陈逸摄

“鸟类是反映生态的晴雨表,如果一个地方生态环境能满足鸟儿们的栖息要求,它们就会来这里栖息。”陈逸表示,在多年的观鸟历程中,他感受到南京的生态环境渐趋稳定,也为野生鸟类提供了较为友好的栖息环境。

东方白鹳。陈逸摄

数据显示,经过近几年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目前南京共记录鸟类20目66科188属334种,比2016年多了46种。“这可以反映出南京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包括绿地率、湿地率的增加。”陈逸介绍,“这也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观鸟队伍,现在鸟会群里已经有七八百人了,观鸟正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生活时尚。”

将爱好变成事业

希望更多人看到自然的美好

因为爱鸟,2022年,陈逸辞职成立了拾野记博物工作室,成了一名专职“鸟导”,带领观鸟人士走入神奇绚丽的鸟类世界。所谓“鸟导”,即带人到野外观赏和拍摄鸟类,类似于旅游团中导游或者领队的角色。

红头潜鸭。陈逸摄

“普通人可能对出现在眼前的陌生鸟类,既不知道名字和种类,也分不清是候鸟、留鸟还是过境鸟,但‘鸟导’可以通过鸟类的外形、鸣叫声、飞行姿态,生态环境和时间等来辨别。”陈逸说,能够辨别出鸟类的名字并了解它和周边生境的关系,才能进一步理解和欣赏鸟类,这正是观鸟的乐趣之一。

自2022年7月以来,拾野记每周都会举办一两场活动,活动内容也从刚开始的纯观鸟拓展到如今的兽类观测、农村文化体验等。当前,距离寒假还有一个多月时间,拾野记策划的云南盈江纯观鸟、四川鸟兽观测活动招募已基本满员。

小天鹅。陈逸摄

近期,在南京市科协组织的张家界市科协考察交流会议上,拾野记作为特邀单位,与湖南南滩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张家界魅力潇湘研学中心等多家机构签订了科普研学合作框架协议。

“我们将结合自身在生态调查、生态科普和生态旅游方面的优势与张家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共同开发新的线路,为广大自然爱好者和青少年提供更多更新的路线和内容。”陈逸说,“未来拾野记将继续进学校、进社区开展鸟类科普,还会与高校合作开发鸟类声音识别系统。”

“观鸟的意义,不仅是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更多的是通过观鸟来培养公众爱护动物的意识,并升华为爱护环境的意识。”陈逸说,“观鸟人越多,对鸟类及其栖息环境了解越多,越会善待大自然。同时,观鸟群体的壮大也会推动观鸟经济的发展,这是一条兼具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共赢之路。”

来源:南京市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