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跨越十年传薪火,汉藏师生续“援”梦
video
从拉萨出发,一路南下,车窗外除了荒山,只有漫漫风沙。驱车8小时,穿越480公里,记者终于抵达西藏自治区边境县——亚东。
冬天气温低至零下13℃,山脚下的下亚东乡小学里,桑吉卓玛正带着学生上早读课。这位从拉萨来的年轻教师,已在这所“国门小学”执教三年。
“那时候不明白,汤老师为什么要来西藏这么偏远的地方教书,条件这么艰苦,没想到有一天我来到了更偏远的地方。”桑吉卓玛笑说。
桑吉卓玛口中的汤老师,名叫汤恒跃。十年前,他作为江苏省首批援藏教师,远赴拉萨江苏实验中学支教五年,是桑吉卓玛的数学老师,也是影响她走上讲台的引路人。
高中时桑吉卓玛与汤老师的班级合照
十年后,在桑吉卓玛执教边境的同时,汤恒跃也再度出发,奔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边境县昭苏,作为泰州市第二批组团式教育援疆团队领队,带领一批援疆教师播撒更多教育火种。
跨越十年,山海“援”梦。这段汉藏师生情化作教育薪火,在祖国西部边陲传续……
桑吉卓玛(左)与汤恒跃(右)
如师如父
真心育苗 做藏族孩子的阿爸
时间回到桑吉卓玛高二那年,班里来了一位新老师,“他的脸发白,口是干的。高原反应这么严重,想不明白为什么要大老远到西藏受苦。”这是她对汤恒跃的第一印象。
班里学生基础薄弱,甚至解方程还不会,汤恒跃就从小学的知识点教起;学生坐不住,他就常提问、多互动;学生听不太懂汉语,他就放慢语速,不厌其烦地把同一道题讲上一遍又一遍。
汤恒跃援藏时期上课画面
“之前觉得数学像天书,后来慢慢能听懂了。”桑吉卓玛和同学们的成绩渐渐有了起色。学生的进步,汤恒跃也看在眼里。“当年桑吉卓玛特别勤奋,每天很早就起床到教室学习。每个孩子的基础不一样,但只要学生愿意学,我们做老师的就尽全力教。”
在这所寄宿制学校,汤恒跃每天和学生朝夕相处,聊学习上的困惑,也说生活中的烦恼。“除了我的父母之外,汤老师给的关心是最多的。”在桑吉卓玛眼中,汤老师就像第二个爸爸。
后来,她才知道,汤老师的援藏期原本只有一年,是因为学生挽留,他主动申请延期,才在开学时接手新班级,成为自己的老师。“当时好多学生跑到办公室给我递字条,希望我再多教教他们。学校刚建成不久,缺老师,还是决定再多待几年。”汤恒跃回忆。
学生送给汤恒跃的礼物和字条
决定留下的不止汤恒跃,还有他的妻子吴玲。汤恒跃援藏的第二年,吴玲前来探亲,却看到当地孩子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同为老师的她突然涌上一种使命感。夫妻二人挣扎思索良久,最终决定将年幼的儿女托付给家中老人,吴玲也向组织提交了援藏申请。这一留,就又是整整四年。
初入西藏时,他们的儿子刚上幼儿园,女儿才上小学。一天,汤恒跃接到孩子打来的电话,说是学校要填留守儿童登记表。“爸爸,我真的是留守儿童吗?我怎么就成留守儿童了呢?”电话这头,汤恒跃红了眼,不知如何作答。
汤恒跃和吴玲夫妇一同援藏
四年来,虽然错过了自己儿女的成长,但这对教师伉俪却成为上千名藏族孩子的阿爸阿妈。悉心教导下,2017届汤恒跃所带的两个班级,升学率达到98.6%,其中本科率达72.9%,刷新了学校的高考纪录。桑吉卓玛补上数学的短板,也顺利考入理想的大学。
“毕业后,我们同学聚会还会常常聊起汤老师。只要一提到他,大家都说老师人很好,对自己的影响很大。我也想成为别人口中这样的人。”以汤老师为榜样,从教的种子从此在桑吉卓玛心中种下。
师道相承
汉藏师生接力 传续教育薪火
2021年,大学毕业的桑吉卓玛通过公招考试,选择来到亚东任教。但在这之前,她并不了解这里靠近边境。因为不熟悉路况,从家乡拉萨辗转两天才到学校报到。
亚东常年高寒大风,桑吉卓玛最爱的裙子后来再也没穿过。想找本教辅书,才发现县里连图书馆都没有。山里水源杂质多,热水器管道易堵,平日洗漱只能用水壶烧水。
但相比生活上的种种落差,教学是她刚来时最大的苦恼。孩子们基础薄弱,一道题目讲好几遍也听不懂,有些孩子甚至名字都不会写,更是要从阿拉伯数字开始教起。
看着考卷上不高的分数,沮丧之余,桑吉卓玛想到了高中时的自己。“那时候我成绩也很差,是因为汤老师才慢慢进步。我现在对待自己的学生,也要像老师对我一样,付出更多的耐心。”
桑吉卓玛上课
为了让学生听懂,桑吉卓玛上课讲得很慢,先用藏语讲一遍,再用汉语讲一遍,就像当年汤老师一样,不厌其烦。“板书写得好不好,备课写得仔不仔细,我都在努力向汤老师靠近。”
为了让学生多练习,桑吉卓玛设立了“打卡游戏”。“只要学生自己主动做题,都可以获得小星星,兑换奖励。这也是我跟汤老师学的,当年我们写完题目就去找他改,比谁打的勾多,现在就用到孩子身上。”一到下课,桑吉卓玛就被孩子们团团围住,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也越来越高。
学生下课排队找桑吉卓玛“打卡”
这所学校和桑吉卓玛的高中一样,也是寄宿制学校。学生还小,从上课到吃饭到睡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需要老师照看。有孩子身体不舒服,要联系家长确认用药。学生开饭了,要陪餐做好安全记录。当年她是“汤爸爸”的孩子,如今她也成了孩子们的“桑吉妈妈”。
夜幕降临,照看孩子们洗漱完毕,桑吉卓玛去寝室查房,见孩子都钻进被窝,才安心回到教师宿舍。宿舍的墙上挂着一块小黑板,一进门就能看到,上面写着她成为老师的日期,为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初心。
孩子们是桑吉卓玛最舍不得的牵挂
曾经,桑吉卓玛也有过借调回家乡拉萨的机会,回到家人朋友身边。但一想到班上可爱的孩子,还是选择了留下。“边境缺老师,孩子们需要我。当年汤老师有孩子,有家庭,在西藏都能坚持下来,我现在是孤身一人,我有什么坚持不下来的。”
夜晚的校园静悄悄,月光下,是桑吉卓玛伏案备课的身影。在无数个长夜里,也许汤老师就是那轮月亮,永远高悬,永远明亮。桑吉卓玛只要抬头,就有了方向。
传帮带教
再次奔赴 在祖国边陲燃旺希望之火
就在桑吉卓玛以汤老师为目标不断前进时,汤恒跃又去了更远的远方。
2023年,汤恒跃再别家人,作为泰州市第二批组团式教育援疆团队领队,带队抵达昭苏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边境县。
与援藏不同,“那时我是普通老师,专注教学。这次作为领队,更注重发挥我们援疆老师和后方的力量,来形成更大的合力。”汤恒跃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要让每一位老师成为一面旗帜,推动两地老师联合教研,助力昭苏教育的提升。”
到校后刚开学不久,汤恒跃就收了三个“徒弟”,去年大学毕业的“西部计划”志愿者续燕军是其中之一。他很崇拜这位“师父”。“汤老师好像有种魔力,能让学生都喜欢他的课,主动去学。”
从备课开始,汤恒跃面对面传经验,手把手教方法,每周进“徒弟”班里听课点评。“一节课刚上完,就知道下节课要怎么改进,这种指导对我们新老师帮助特别大。”续燕军很是感激。
汤恒跃指导“徒弟”续燕军
这样“青蓝结对”的师徒在昭苏还有许多。在汤恒跃的牵头下,团队中的援疆老师们以学科为单位加入名师工作室,走进课堂做示范,引领青年教师成长。每周,援疆老师和当地老师集体备课、共同研课、相互磨课,将“江苏经验”融入本地教学。
援疆名额有限,如何将后方更多优秀师资力量引进来?汤恒跃积极牵线,先后联络泰州获江苏省特级、正高级称号的老师、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145名,线上线下送教送培,惠及教师上万人次。
汤恒跃带领老师送教下乡
汤恒跃至今记得,“有位乡镇老师赶了很远的路过来听讲座,一下课就特别激动地找到我,说这个培训办得太好了,很多东西之前都没听过。问我什么时候有机会,也能去他们那里讲讲。”乡镇老师难上来,汤恒跃就带着援疆老师走下去,每学期送教下乡。
培养一个,带动一科,成长一片。越来越多当地青年教师在州县级教学能力竞赛和基本功比赛中获奖。徒弟续燕军也渐渐拥有了师父的“魔力”。“现在班里孩子积极性可高了,课后作业都先写数学。”新疆孩子们的喜爱给这位新老师莫大的成就感,“我决定参加完西部计划后争取留下来,继续教他们。”
青年教师有了方向,当地教育便有了希望。与此同时,桑吉卓玛也传来了好消息。刚毕业的六年级学生里,有一个孩子考上了内地班,这在下亚东乡小学已经好几年没有出现了。
国门执教
与童心同在 与祖国同向
昭苏地处边境,仅汤恒跃教的班级里,就有六七个民族的学生。但有一首歌,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唱:“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
一年半的援疆工作转眼来到尾声,在新疆的最后一课,汤恒跃在歌声中和孩子们做最后的告别。“愿你永远热爱祖国,努力成长为国之栋梁。”无论在西藏还是新疆,这是汤恒跃对学生最大的期望。
汤恒跃援疆的最后一课
桑吉卓玛记得,“当年我们上学的时候,汤老师常常跟我们说,虽然我们的民族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是一家人,我自己当了国门教师以后,更要把同学们团结在一起。”
桑吉卓玛和学生讲述“家国”的意义
她带领学生去哨所参观,切身感受“国门”的庄严神圣;组建学校国旗护卫队,精心训练升旗仪式的每一个环节;成立“小小讲解员”团队,在“民族团结长廊”为来访者讲解……点点滴滴,都是为了“在学生心里埋下一颗爱国的种子,影响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
当年汤恒跃在西藏种下的种子,已经开出了花。桑吉卓玛种下的种子正待发芽。故事之外,以对口支援西藏为起点,30年以来,这场山海间的教育接力一直在继续。
去新疆、去青海、去贵州......一批又一批援派教师万里奔赴,初心如一——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联合采制/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拉萨市融媒体中心 昭苏县融媒体中心 伊宁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