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运河的一封信丨 古瓷爱好者范同利:在碎瓷片中还原历史

我苏客户端 2024-12-29 15:17

以心为笔,记录运河悠久历史文化;以情为墨,书写运河沿岸时代变迁。在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江苏省委宣传部联合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全媒体系列报专题《写给运河的一封信》。

范同利,是淮安众多古瓷爱好者中的一位,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清江浦人,从小喝着淮河水长大,小时候,他对于大运河的印象都是从父母的口中以及书本中来:淮安是大运河上“南船北马 九省通衢”的枢纽,是全国的漕运中心。范同利说,少年的自己对此并没有任何具象化的概念。

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开发,运河边的工地经常会挖掘出各个时代的碎瓷片。在淮安民间,掀起了一股收藏碎瓷片的热潮,范同利也是其中之一。他发现,这些碎瓷片的釉水都很肥厚,和博物馆里的那些珍贵的古董很相似,于是便好奇加入了淘碎瓷的行列。慢慢地,兴趣越来越浓厚,萌生了一种想去研究这些碎瓷片的想法。

范同利说,和博物馆里珍藏的官窑珍品不同,这些碎瓷片大多是古时候普通老百姓使用的器具,在工地的渣土场,许多像他一样的爱好者会去捡拾、收集,运气好的,可以找到同一件器具的多块碎片。这些碎瓷片即使埋在地下很长时间,釉色依然很漂亮,透过它,范同利仿佛看见了古人的生活。

在收集和把玩碎瓷片的过程中,范同利学到了很多知识,比如全国各地窑口的瓷器为什么都能在淮安这边出现?是因为大运河,是因为漕运的繁华。此外,这些碎瓷片还凝聚了很多历史文化元素,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表现。比如唐代的造型非常漂亮,宋代的釉色十分油润,明清时候的画工特别精美,纹样异常丰富等。

在淮安,许多像范同利这样的爱好者经常聚集在一起学习交流,有的人学会了装帧,有的人学会了修复,尽可能将这些碎瓷片还原,并从中感受到无比的乐趣。

在相互学习,探讨这些瓷片的过程中,范同利和藏友们都感到内心非常充实,他们觉得,这些都是来自大运河的馈赠,没有大运河,淮安不会成为中转站、集散地,像他们一样的普通爱好者,根本没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把玩这些精美的碎瓷器。

除了零星在工地发现古瓷片,淮安河下古镇还有更惊人的发现。2008年9月,河下抢救性发掘了一处大型明代龙泉窑碎片遗址,出土的瓷片装了两百多麻袋,重达21.8吨。经考证,来自浙江龙泉窑的瓷器通过运河来到淮安进行检验,不合格的就被打碎。

如今 ,这些碎瓷有许多已经被精心修复,收藏进了博物馆,而范同利也经常到考古研究所“蹭课”,学习碎瓷片的修复技巧。

在范同利看来,无论是民间的收藏,还是博物馆里的珍品,都是民族的瑰宝。这些瓷器即使不再完整,也依然能看到它们的美,还有时间赋予它们的润泽。每一片瓷片都曾有一个主人,它们出生在哪里?又为什么会在这里?为什么而碎?又是怎样面世的?都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范同利表示,他会把这个爱好坚持下去,陶冶身心的同时,也让这份来自运河的礼物,在现代社会绽放出绚烂的光彩。

(来源:《零距离》记者/冯珂 张黎明 孙九龄 编辑/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