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漫评丨国家公祭日:在历史哀歌中砥砺和平兴邦之梦
漫画:《聆听历史低语 点亮和平之光》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7周年。1937年12月13日,在侵华日军惨无人道的暴行下,30余万同胞惨遭屠戮。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南京城那个寒冷刺骨的冬天,也成为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寒冬。
87年后的今天,当凄厉的防空警报声再度响起,我们仿佛又听到了历史深处民族伤痛记忆的哀鸣。
“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铭记历史、传承记忆是走向未来的第一步。截至目前,登记在册的在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2人。为了让真相得以延续,从2022年至今,已有三批共计32位幸存者后代成为历史记忆传承人。两个“32”背后,是对家国之殇的抚慰,是对苦难历史的敬畏。时间分秒流逝,见证者不断凋零,从家到国,记忆传承工作重要而迫切。近年来,国民教育、立法保障、史料挖掘和保护等不断推进:2014年,南京明确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作为中小学必修性地方课程;2018年,《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正式施行;2020年,南京大屠杀历史“行前一课”成为南京即将出国留学高中生的“必修课”;2014年至2023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增860件(套)文物,今年11月,又一批战时日记、照片等新征文物史料入藏……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频频回头擦拭过往的尘埃,是为了时刻提醒国人,这一切血泪离我们并没有太远,我们有责任让后人知晓真相,让那段黑暗的历史成为永不磨灭的民族共同记忆。
从“国家记忆”到“世界记忆”,让和平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多年来,为了让这段世所罕见的悲痛历史被全世界看到,从个人到国家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以生命写就了《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还发掘了《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等珍贵史料,让西方社会得以全面了解这段血腥历史。自2014年起,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多次走向海外,世界各国和平爱好者每年都通过网络与中国开展联动公祭活动;今年,中国幸存“慰安妇”纪录电影《二十二》《三十二》首次在日本上映……历史真相被不断揭露,国际共情愈发强烈,国际传播效果愈发显著: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2017年,南京成为中国首个国际和平城市,同年,加拿大安大略省设立“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这段惨绝人寰的战争记忆,正更深切地进入世界人民的精神世界,也警醒着全人类:战争与杀戮带来的是痛苦与毁灭,唯有和平才能创造美好未来。
“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对先辈最深沉的祭奠,是谱写新的时代华章。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硝烟又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在危害世界和平。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我们要从历史痛感中汲取智慧与力量,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将哀伤藏于心,以实干强我邦。放眼今日之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踊跃创新、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北振兴蓄势待发、各自贸试验区蓬勃兴起……中国正以愈发昂扬的姿态屹立在世界舞台。时代洪流中,全世界珍视和平的有识之士,也在不断关注和反思着87年前那场践踏了人类尊严的惨剧。美国小伙埃文·凯尔顶着网络暴力与死亡威胁,将记载日军侵华罪证的二战相册无偿捐赠给中国。日本友人笠原十九司、松冈环、大东仁等,几十年如一日地收集南京大屠杀史料。大东仁说:“每个人都有责任守护历史真相,作为日本人,我们必须反省过去。”跨越国界的良知之举让我们相信,真相与正义永远不会缺席,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时代奔涌,历史如镜。中华门城墙上,日军的弹孔依然清晰可见,蒙难的同胞仿佛还在呐喊。山河血泪,不敢忘,不能忘。
今天,我们以国之名悼亡抚生,是为了将屠刀化铸警钟、让悲剧不再上演,是为了在历史哀歌中砥砺和平兴邦之梦。愿世间再无战火,愿和平永驻人间。
来源|小苏“画”事工作室
统筹|周安琪
文稿|郭梅洁
手绘|姜向慧
(江苏广电总台我苏客户端原创,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