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好职业教育科教融汇之路?这场分享激荡思想、吸引同好

我苏客户端 2024-01-14 13:14

做好科研是高校教师安身立命的根基,怎样走好职业教育科教融汇之路?日前,一场主题为“在交融中沉淀:话题类聚与主体群分”的博士沙龙活动在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来自校内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从不同角度讲述他们“玩”转科研的独门绝技,汇报进展、激荡思想、吸引同好、结伴前行。

来自健康学院的蒋彩云教授,是个70后工学博士,曾任南京红太阳集团研发部副经理,红太阳股份公司监事会监事,工程师。既有系统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真刀实枪的工程历练,集工程师与教师于一身,是个典型的“双料”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何在教学与科研之间自如地来回切换?蒋彩云表示,“最主要的是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求自己必须做好科研。其实,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相互成就,并行不悖”。

同是工学博士的虞晶老师,来自物联网与智能工程学院。尽管还是个90后的毛头小伙,“玩”科研一点也不逊色。“我将锚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技术领域,着眼关键问题、脚踏实地、潜心探索与钻研。科研要有新的突破,必须要有定位、定力和定心”。

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曹旻副教授,是位哲学博士。连续三年(2021—2023年)在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中斩获奖项,2023年12月,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公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课题(A类)评审结果,曹旻老师申报的课题《乾嘉学派与荀子思想关系研究》获重点立项。“在我的感受里,从学术研究到通过课题来呈现,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我觉得可以分为沉淀积累、寻找方向、结合前沿和明确选题几个阶段”,曹旻分享表示。

同是哲学博士出身的凌红老师,将自己如何“玩”转科研的方法归结为“学而思,思而写,写后成”,就是要乐学、慎思、勤写,进而达到修成的境界。

来自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的许舒,是个80后艺术学博士。为了弄清苏南书院景观的具体情况,揭示其形态变迁的路径、趋势及动因,探究其设计特征与内在设计思想等问题,广泛搜集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文献,做了大量的实地调研。仔细阅读地方志136部,书院志17部,家谱30多册,碑文史料数十篇,并走访苏南五市及下辖各地区,查访书院遗址35处。之后,便潜心于对锁定目标的艰苦深入的梳理和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研究,近年来,她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主持完成2020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1项。“我想支撑我完成科研的最大动力,源自我对书院景观的无比好奇和对设计学研究发自内心的无限热爱”,许舒这样认为。

理学博士黄莉娟老师来自会计与审计学院。在她看来,要想很好地“玩”转科研,首先要抱持坚定的学术梦想,同时还要打造跨学科、跨专业的梦之队,开展有组织科研。管理学博士常西银老师也特别强调,协同创新在科研中的巨大优势。经济学博士姜友雪则更加看重研究方法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她深有感触地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正确的科研方法是做不好科研,也做不成科研的”。

在勇攀科研高峰的道路上,每位成就不凡的教师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正如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志凤所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高校两大基本职能,具备丰富的学识和较强研究能力应成为高校教师标配。要破解职业院校教学和科研‘两张皮’现象,教研相长是职业院校教师成长必由之路,也是使命使然。”其实,不只是在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更多体现类型教育特色的高职院校里,在更多锐意进取的高职院校教师身上,他们正以独特的视角在尝试着回答职业教育科教融汇之路该如何走。

(江苏新闻广播/丁凤云 通讯员/王书润 严颖 编辑/徐玮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