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苏超”双城对对碰|南京vs徐州:石头记里话文明 绿茵场上共争鸣
9月6日晚,南京奥体中心的绿茵场上将迎来一场“天王山之战”:南京坐镇主场迎战徐州。目前,在“苏超”积分榜中,南京队积20分排在第2位,徐州队积18分排在第3位。
南京与徐州不仅“苏超”排行榜上名次相邻,更是渊源不浅,一南一北,一江一陆,皆为江苏脊梁,华夏重镇,在历史长河中多次交相辉映。
“钻石航道”与“陆海枢纽”:江河陆海间的千年通衢
南京控江扼淮,位居江南重镇;徐州为淮海之都,雄踞中原门户。自汉代以来,两城同为重要交通枢纽。
南京之通,在于扼长江之咽喉,通江达海,织就千年水陆空铁大动脉。
作为全国鲜有具备“空铁水公管”多式联运体系的城市,南京是一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它位处长江航道与京沪铁路交汇点,高速公路路网繁密,南京港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唯一实现水铁联运无缝对接的港口,货物转运优势突出。这里也是江苏沿江城市中,唯一一个跨江发展的城市,长江黄金水道与江南运河在此交汇,长江南京段被誉为“钻石航道”。
徐州之通,在于控中原之门户,连南贯北,铸就物流天下“东方枢纽”。
位于徐州市铜山区的利国驿,曾为"五省通衢"交通线上的重要节点。现存古驿道遗迹与驿站石碑。
由于通达直隶(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五省,徐州素有“五省通衢”之称,这里陆路交通四通八达,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设置过很多著名的驿站,还出现过水陆并用驿站。四方辐辏,车马不息,近代以来,徐州成为京沪铁路、陇海铁路两大国家干线铁路交汇点,如今亦是中国“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
徐州如脊,承中原之骨力;南京似脉,通江南之气血。当高铁飞驰、航班起降、货轮东去,南京与徐州,仍在以现代之姿,续写“通达天下”的古老誓言。
南朝石刻与汉画像石:石头上的文明对话
若历史藏于山河,则文化刻于石上。
谈到南京与徐州,就不得不提到南京南朝石刻、徐州汉画像石,这两者与苏州园林并称“江苏文物三宝”,代表了江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高度。
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大道的萧景墓神道东辟邪石刻,也是南京市徽图案原型。
从南京市徽上的图案——辟邪石刻即能看出,古都之“魂”深藏于南朝陵墓石刻之间。石刻按其分类有:神道石柱、石碑、石兽三种。据已发掘的墓家资料记载,石刻一般都安排在墓室前五百米至二、三里的大道旁,排列次序也非常讲究,一般是石兽一对放在最前,次为石碑一对,再次为神道石柱一对。艺术上,南朝石刻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有着很高成就。
如今在南京栖霞、江宁一带,神道两侧的辟邪、天禄、麒麟昂首而立,虽石质斑驳,但古朴灵动、体型壮丽、气势雄浑。它们静默千年,守护帝王魂灵,也凝固了南朝“风流蕴藉、气韵生动”的审美理想。
徐州铜山区东沿村汉画像石《庖厨图》记载了2000年前的徐州烧烤。
时光再往前倒退,作为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两汉文化的桑梓之地,徐州亦“上演”着一出精彩的“石头上的史诗”。汉代工匠善于在墓室、祠堂四壁雕刻各类装饰性石刻壁画,这些汉画石像生动再现了汉代民间的宴饮、乐舞、车马出行、神话传说。
徐州汉画像石中最著名的当数雕刻于东汉时期的《庖厨图》,记载了2000年前的烧烤盛况:人们围坐炉火旁串着各种食材,等待着餐食烤制,与今天的烤串场景如出一辙。而且那时有更加丰富的食材。除了牛、羊、猪、鱼、大雁、兔子,还有打猎而来的麋鹿、野猪,甚至虎豹豺狼等凶猛野兽。刀锋所至,是大汉王朝的雄浑气象,更是百姓生活的烟火人间。
如果说南京的石刻仿佛是帝王的沉思;那么徐州的画像石则充盈着民间的欢歌。先人们以刀为笔,以石为纸,雕刻出百变千奇的线条,在两座城留下说不完的故事。
9月6日即将进行的这场对决,不仅是一场榜二和榜三的激情碰撞,更是一次长江文明与淮海气魄的千年对话。一起静待精彩上演。
编辑|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朱彤
部分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官方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