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画卷”上新 紫金山天文台更新外银河系旋臂新图像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2025-02-17 19:15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团队近日基于“银河画卷”一氧化碳分子气体巡天数据,更新了外银河系旋臂图像,拓展了人们对银河系的认知。

银河旋臂,是银河系的标志性结构,它由大量年轻的恒星、浓密的气体和尘埃组成,是恒星形成的“摇篮”。但是由于人类深处银河之中,仅能从内部“窥探”它的结构,对于银河系旋臂的整体图像总是“不识庐山真面目”。自2011年起,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实施了具有国际领先的一氧化碳巡天项目——“银河画卷”计划。通过追踪一氧化碳这一星际中分布最广、辐射最强的分子气体,科学家们发现了一幅径向方向覆盖范围更广、细节更清晰的鸟瞰图。

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孙燕说:“这是以往的分子气体盘的分布图,红色的圈就是太阳圈。我们这次的研究范围就是红色圈之外的区域,径向上扩大了大概1.5倍,而且是清晰地显示出了银河系的旋臂上和旋臂间物质分布的显著差异。国际上首次揭示了这个结果,我们是对外银河系旋臂图像的更新,也拓展了我们对银河系的基本认知。”

“银河画卷”已完成一期十年计划,共完成银纬正负5度范围共2400平方度的探测覆盖,建立起毫米波分子谱线数据库,科学家们据此做出了不少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随着第二个十年巡天计划的开启,“银河画卷”的观测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增加,如同星系的“资源普查”,其累计的观测数据将为人类立体了解宇宙星系提供重要基础。

“银河画卷”总负责人、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杨戟说:“后面的数据我们会覆盖银道面±10度的区域。有了这样的数据以后,我们能够了解这些分子云内部的结构和运动是怎样的,了解恒星是怎样出现形成的,了解整个银河系的物质循环和相互作用过程,改变我们对宇宙对银河系的基本认知。”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记者/黄蒙 章斌炜 编辑/胡超)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